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开展了一场大规模基础建设。由于建设地点主要位于当时被划为“三线”的广大中西部地区,这场建设被称为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时期,大量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人才的西迁,为国家安全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陕西是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不断推进,三线建设的工厂和企业逐渐荒废,一些历史悠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设施已经严重老化。”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杜海峰建议,要进一步加强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使“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有实物载体,为陕西旅游产业发展开辟新赛道。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杜海峰建议,健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机制,国家层面制定科学合理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和利用的目标和路径,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鼓励公民、法人和社会机构通过科研、科普、教育、捐赠、设立基金等多种方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工作;开展三线建设遗迹及文化资源普查,对相关信息、图片、文献等进行收集和整理,强化建档登记,建立三线建设遗迹的基础资源库。
“三线建设遗产再利用方面,建设博物馆是个有效途径。”杜海峰建议,要充分利用废弃厂房和遗址,建设不同层次的三线建设博物馆、档案馆、展览馆、企业博物馆和历史名人事迹陈列馆等,展示三线建设的历史脉络、重要事件以及工业遗产的发展历程。要加快推进“工业+旅游+研学”模式发展,将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与周边红色教育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有机整合,打造精品研学线路和旅游产品。要统一规划设计三线建设工业文化标识,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做强三线建设工业文化品牌。要积极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传承三线精神,将一些三线建设展馆选为教育实践基地,加强与学校的合作,积极组织开展参观考察、观摩学习、生活体验、劳动锻炼等教育活动,让三线建设奋斗历史和三线精神根植于孩子们心中。(孙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