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建科院低碳科技办公楼,近日主体结构封顶,正进行维护结构施工,预计年底整体完工。项目建成运行后,将实现近零能耗建筑目标,为我市既有建筑实施绿色低碳更新、打造高品质绿色建筑作出示范效应。
江苏省建科院低碳科技办公楼位于玄武区红山路107号,毗邻红山森林动物园,总用地面积约6783平方米。作为我市第四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项目按照绿色建筑三星、近零能耗建筑、健康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将打造成夏热冬冷地区标志性低碳科技示范项目,形成可看、可得、可感知、可推广的特色示范。
项目将具有老厂房集体记忆的中庭作为空间核心,在更新中,整合拆除利用、改造、新建三种建筑类型,避免“大拆大建”模式,最大限度盘活空间,提升用地价值。
在拆旧改造中,建设单位对原结构屋架、吊车梁、柱、红砖等进行详细的质量检测,确认工作状态良好、有再利用的可能性后,做到既有构件和材料能用尽用,大幅减少施工耗材,实现低碳改造。
“比如原实验车间的屋架,在保护性拆除后,经过加固处理,用于新建筑的报告厅顶部;拆除的红砖在新建筑中作为围护结构,用作非承重墙;原车间里的行车轨道切断后用作园区内的苗圃、座椅;老柱子切片后铺在外面道路上用作道板等等。”项目负责人说。
项目利用光储直柔技术,柔性调节建筑用电需求,使建筑用电与清洁能源发电实时匹配。大楼屋顶和南立面装有总装机容量238千瓦的太阳能光伏板,共由406块单晶硅组成。南立面采用生态捕捉技术,在设计中根据性能化模拟确定光伏板最优角度,实现全年最大化太阳能利用。
“大楼顶部天窗将应用碲化镉光伏发电玻璃,既能采光,又能发电,”技术负责人介绍,“采用这种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大楼每年能自主发电20万度左右,占整栋建筑用电量的三分之一,将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11吨。”
依托装配式建筑技术,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引入楼梯、内外墙板、幕墙等多种预制构件,采用干式工法铺装,装配率达45%以上,能有效减少施工现场的焊接作业,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实现绿色施工。
在新材料示范运用中,项目自主研发了高性能混凝土,达到高抗裂、自防水的效果。下沉式广场设计使用无需二次处理的清水混凝土,不仅外表朴实简洁,也起到节能降碳的效果。
建设单位以低碳为目标导向,基于BIM、大数据分析、AI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慧运维管理系统,对环境、设施、能源及人员行为进行重点监测,实现设备智能控制与数据反馈,既提升办公环境舒适度,又降低碳排放。
“我们通过一个中央机房将建筑内所有关键设备都联动控制,比如空调根据室温会自动调节到合适的温度;有关水和电的能耗会自动上传至服务器,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作为能耗管家,实现建筑能耗、碳排放等数据可计量、可展示、可监测。”项目智能化设施安装负责人说。
作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南京通过“腾笼换鸟”的模式,盘活低质存量载体,推动旧厂房、旧仓库、老旧楼宇等改造提升,助力产业提升。我市将聚焦项目推进,实施精细化更新全新局面,进一步创新突破,探索富有南京特色的城市更新之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