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威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您好,欢迎进入宝威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环保精工设备有限公司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020-88888888

100年前的苏州河、50年前的上海展览中心……从影像、老物件看静安今昔

发布时间:2025-03-16 07:47浏览次数:

  安义路63号,静安区旅游服务中心内,一个特别的展览吸引了市民游客。安义路63号为1920年寓所旧址,如今,这座历史建筑在城市更新时得以保留,并修葺一新,静静诉说百年安义路的前世今生。

  在这幢建筑内部,“静安·今昔”——影像及老物件展正在举办。展览中,不仅有1910年代哈同花园的明信片、1900年代天后宫的明信片、1904年张园的明信片,还有1910年代静安寺路1号有轨电车、1988年静安希尔顿酒店老照片等。

  日前,“百乐门静安艺文志”专访了策展人朱一宁,他是“心城市”的创始人、国际静安推介官、静安十大公共文化旅游人物,也是《上海新发现:海派城市考古》的作者。

  记者:这个展览有许多上了年纪的观众,展览开幕以后,40多名来上海访学的外国学生也前来观展。您作为策展人,如何定位这个展览的目标受众?不同年代的人可以在这个展览里看到什么?

  朱一宁: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可能出于对历史,对过往的回忆到现场去看展,没有料想到有许多年轻人也喜欢这个展览。

  我们在展览中做了历史的传承与创新,所有内容都做了双语版本。展览期间,来自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学生受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邀请来上海访学,上海交大的老师主动提出带学生来参观。访学的过程中有一整天是文化沉浸式学习,让学生从教室里面走出来,去不同的城市空间体验,更加全面立体真实地了解上海这座城市是什么样子。眼见为实,你坐在课堂里面听,永远是隔了一层。

  所以,他们一整天里除了在上海坐地铁,骑共享单车在苏州河边骑行,还有尝试上海传统小吃。此外,就是专门过来看了我们这个展览,而且停留了挺长时间。

  这个展览展陈的这些有历史沉淀和文化积淀的内容,除了吸引稍年长的人群之外,越来越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与重视。年轻人会愿意为这些内容去花很长时间仔细观看,去停留,其实这跟我们办展的初衷是非常一致的。

  我2017年创立了“心城市”这个品牌,通过City Walk的方式去展现上海这个城市的人文、历史、发展、创新。我们“心城市”其实最核心的两个人群就是“一老一小”。什么叫“一老一小”?“老”就是老外,“小”就是学生,就是年轻人。学生是我们这座城市未来的希望之所在,中国的学生,他们将来不管去哪里学习深造,他们需要知道家乡上海,他们所居住的这个城市有那么多过往的历史,这才可以去向更多人讲述上海这座城市的故事。

  我们通过City Walk的方式,或者通过举办展览的方式,让他们了解这座城市。希望大家从这些展品里感受到静安的人文历史,发展以及创新。我想,不论是通过City Walk,还是微小的努力跟举动,要向世界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上海故事、静安故事,让市民游客真真切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脉搏。

  记者:作为国际静安推介官、静安区十大公共文化旅游人物,能否聊一聊您和静安的渊源?

  朱一宁:我与静安的渊源,最早要追溯到我们做City Walk,“心城市”在上海推出了几十条City Walk路线,不同的区、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点位。后来成为爆款的这个路线就是我们苏州河沿线的区域,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静安苏河湾区域。另外,南京西路区域和“巨富长”区域,大家也非常喜欢。

  “心城市”是一家静安的企业与静安的品牌,我们在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局、相关部门和街道的帮助支持下,把产品内容越做越深。

  第一个维度是我们通过策划一些能够代表国际静安品质的这种展览,做好线下空间的展示。

  第二个维度是我们通过City Walk活动的方式,带领更多的国际友人、学生用行走的方式去了解静安。

  第三个维度是希望通过线上的方式,策划一些双语内容的短视频,用线上视频的方式去讲好国际静安的故事。

  记者:展览中,有很多老工业遗存的图片,包括苏州河沿岸的老厂房,如今已华丽转身为一些艺术机构,您如何看待在“艺术苏河”的打造中,这些老厂房的新生?

  朱一宁:静安现在打造的艺术苏河有许多的老仓库。我觉得一个城市的建筑经历了历史的堆叠,才更有意义,才会有魅力。

  20世纪初,苏州河静安段两岸已经是一派繁华景象。至20世纪三十年代,伴随着贸易业与金融业的发展,一批金融机构纷纷选址物流及交通便捷的苏州河畔设立大型仓库。

  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历史照片中可见,苏州河上船来船往,中国实业银行仓库、中一信托公司仓库、浙江兴业银行仓库、怡和打包厂等建筑共同筑起了当时苏州河畔的天际线。如今,这些仓库建筑正在构成“艺术苏河”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续写苏州河的故事。

  什么叫历史的堆叠?是建筑在不同时期被做了不同的用途。如今你仍然可以看到这栋建筑在被很好地使用,它获得了新的生命,在不同的时期,它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与功能。

  比如现在的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它在历史上建成的时候,是作为钱庄的仓库建筑所使用的。它的前身——福康、福源钱庄的仓库建筑每一层楼层高造得很高,玻璃也是在每一层的相对比较高的位置,这样既能保证空气的流通,又能让阳光不直接照射到里面堆放的货物。

  它如今作为一个艺术空间,这类结构反而成为了它去做艺术空间的一个优势。它的层高可以展示相对大画幅的一些艺术作品,同时它的采光也使得内部有更多合适的空间去做展示。

  我觉得这些建筑,应该称作“留旧新生”吧,其实就是保留了旧的建筑,使其焕发了全新的活力。我们这个展览所在的安义路63号,也是这样的建筑。如今作为旅游服务中心,它是静安对外的展示中心。我们这个展览也是国际静安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我这几日在国外还发现,充满文化沉淀的城市,都会把老建筑活化利用好,去赋予全新的生命力。有一些保护利用也会在老建筑上再去叠加新的建筑,用新的材料,用新的设计语言、表现手法,让你非常直观地去看到不同时期的历史,在同一个场域,在同一个空间下的呈现。

  记者:我注意到在微信公众号、小红书平台,“心城市”也会做一些老物件特辑,收获了许多粉丝。在社交媒体上开设老物件特辑,您的思考是什么?

  朱一宁:开设社交媒体专栏的主要初衷,是来源于一些参与者,市民跟着我们City Walk的过程中,每到一个点位,我们都会拿出与之相对应的历史物件。

  我们很早就通过“以物证史”的方式去讲好它背后的故事,市民觉得听得很不过瘾,能不能有更多渠道或是方式,去了解这些物件背后的故事,这启发了我们。

  所以,我们开始以社交媒体专栏的形式,持之以恒,以日更的方式,每天更新一篇,这也推动我们的团队能够持续去做内容研究,到今天为止已经差不多快要满600期了,持续了将近两年时间。

  我们慢慢地发现,许多人已经把这个专栏当作了解上海历史的一个权威工具。比如想要了解静安寺、南京西路,他把关键词打进去,就能看到不同的老物件以及围绕着这些地标背后的历史和故事。

  ▲1930年代的有轨电车老照片,展示了有轨电车穿行于繁华街道的景象。电车上清晰地印有“Bubbling Well”“静安寺”的字样 图源:海派城市考古

  所以这也是我觉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一件事,历史也好,老物件也好,藏品也好,如果只是把它放在一个抽屉里或者保险箱里,不会有任何的价值,只有把它拿出来,与更多的人去分享,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的人产生兴趣,去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

  记者:展陈布置里,我注意到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城市更新的累累硕果里,有几段口述历史,比如1989年在上海展览中心前留影的一位老先生的口述,还有一位老党员的后代,原先家住万航渡路446号,另有一些集体工作照。“人”的引入让展览变得很有意味。您在策展时是怎么考虑的?您又怎么看待人与城市的关系?

  朱一宁:策展过程中,虽然有场地限制,但完全不影响我们想要传递的这些内容这些理念。策展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城市一定是为人服务的。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其实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更美好。人民城市理念已经提出五年多的时间了,所以,我也一直在思考,就是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如何更好地让人与城市发生关系。

  所以,我在展览中特地拿出来一个板块去做人与城市,或者说是反映人民城市的一些内容。

  在策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人他在早些年,比如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或者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如果来静安,就会以上海展览中心(中苏友好大厦)为背景去合影,我们就很好奇。我问了一位老上海,他说,这个建筑其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是上海人心中的城市地标,城市的坐标。所以很多人会想要到这里来一游的。

  因而我就想,在这个展览的过程中举办老照片的征集,我们就向市民发出邀请,请他们去翻一翻家里的老相册,去找出他们觉得比较有意义的一张照片,同时可以写一段话来讲述他跟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次的展览因为场地限制,我们也只是展出了一部分。我觉得照片背后的故事都是特别的。比如一位市民当年来上海出差,最后一天在上海City Walk(当时没有City Walk的概念,他说的是城市漫步),他走到了上海展览中心前,按捺不住心中激动的心情,拍了一张合照。而且,这位市民他本人其实不在上海,他在江苏南京,特意把这张照片给我们寄了过来,我们把它加入到这次的展览中。

  城市跟记忆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论据,是习曾经说的——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所以我也希望借由这个展览,能够让更多的城市记忆得以保留,得以传承,让更多的人去记住他们的乡愁。让老静安人了解静安的新发展新变化,让新静安人了解静安的历史。让更多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全球各地的人们,了解我们“国际静安、卓越城区”的魅力。

  文化学者,畅销书作家,策展人。心城市创始人兼CEO,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会员,上海交通大学客座讲师,国际静安推介官。

  2017年回国创立“心城市”品牌,作为沪上领先的城市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与创新机构,通过City Walk等活动形式,“城市考古博物馆”等展览,让更多人了解上海、热爱上海。朱一宁同时也担任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等学校的城市人文及创新课程导师。畅销书《上海新发现:海派城市考古》作者。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020-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