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站高新区魏武路与祥和路交口的西南角,合肥国显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工地上,塔吊林立,车辆穿梭不息,6300余名建设者在这里紧张施工。8公里外,维信诺6代线“超级工厂”,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上,机械臂划出弧线,一块块柔性屏有序下线,奔向全球。
合肥国显项目是维信诺在合肥投建的第三座“超级工厂”,也是维信诺在全球布局中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项目。如果说2018年维信诺落地,补足了“安徽屏”最重要的一块柔性显示拼图,那么最高世代线的加速建设,更见证维信诺与合肥的双向奔赴。
从一根桩基打下,到一块柔性屏诞生,大幕开合,动静之间,演绎中国柔性屏的奇幻旅程。
整个三月,听着合肥国显8.6代线项目的打桩声,维信诺基建规划负责人裴绪章能想象得出,一座智能工厂将在此拔地而起的模样。令他自豪的是,这里还是目前长三角地区泛半导体行业单体最大的一个厂房。
“主厂房的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相当于三个鸟巢的体量。”去年9月开工以来,他日夜调度施工。到今年3月底,近4万根桩基全部完工。每天,800多台车辆、200多套设备运转。三个月后的高峰期,1.3万名建设者将让主厂房展现雏形。
按照计划,建筑主体结构正在进行,主厂房将在今年9月封顶,明年这个时候,更多的工艺设备将陆续搬入,启动安装调试。
一个产业项目广受关注,无外乎有两点:一是投资体量足够大,一是技术含量足够高。裴绪章负责的这个项目,两者兼备。
合肥国显8.6代线亿元,是合肥新型显示产业有史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040亩,约有10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和北京故宫占地体量相当,相当于我们建了一个‘科技故宫’。”裴绪章说。
众所周知,高世代线,意味着面板尺寸更大,能够切割出更多的屏幕,它能广泛应用于平板、笔记本电脑、车载、显示器等领域。裴绪章说,项目建成后主要生产包含折叠屏在内的高端平板、笔记本电脑、车载和手机等中小尺寸显示产品,每个月能生产尺寸为2290mm×2620mm的玻璃基板3.2万片。
这一项目将成为全球首条搭载无精密金属掩模版技术的高世代AMOLED产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曾评价道,“这一颠覆性创新技术将引领显示产业变革,对我国新型显示产业赢得战略主动,抢占OLED技术制高点意义重大。”
从维信诺第77号员工,一步步成长为首席品牌官,见证维信诺发展的她,给出答案:黄金时代。
上世纪90年代,OLED产业在全球尚处于起步阶段。国际知名公司和全球的高校纷纷入局OLED的基础研究,其中就包括维信诺的前身——1996年成立的清华大学OLED项目组。也是在这一年,项目组首个OLED试验片点亮。
以清华实验室为起点,维信诺开始了从基础研究到中试再到大规模产业化的OLED发展之路。
杨淑娟还说起了一个关于百家争“名”的故事。2002年,维信诺和清华大学一起前往日内瓦,代表中国参加全球首批OLED三大国际显示标准的制定。这场“武林大会”上,各国代表唇枪舌战,最终还是由中国团队确定“有机发光二极管”为OLED之名。
争命名权,也是在争“中国屏”在全球显示领域的话语权。没有人比杨淑娟们更清楚一块屏“试炼”的过程,柔性屏的技术需要一步步探索,没有人可以确保一定能成功。
维信诺(合肥)G6全柔AMOLED生产线月,维信诺在合肥启动G6全柔AMOLED生产线建设,这也是安徽引入的首条AMOLED生产线,两年后,生产线点亮。正在施工的合肥国显8.6代线项目,建成后将采用维信诺全球首发的ViP技术(维信诺智能像素化技术),屏幕的寿命、亮度、分辨率等性能指标将有倍数级提升。
这一年,中国显示屏制造商在全球智能手机OLED显示屏市场的出货量份额达到了历史性的50.7%,首次超越了长期领先的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