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日下午举行的2023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式上,针对合成生物、基因治疗和医疗机器人三大前沿赛道,上海发布了三大行动方案。
其中《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抢抓全球生物经济变革新浪潮,把合成生物技术作为上海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上海市促进基因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致力突破基因治疗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临床研究和转化能力、推动生产工艺进步、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全面提升上海基因治疗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和产业发展能级;《上海市促进医疗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正在形成产医融合、数智驱动和开放领先的创新体系,打造一批国内领先乃至国际先进的创新医疗机器人产品。
此外,为了展示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情况,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生物医药数字化专委会等单位共同研制《2023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生态图谱》。
该图谱系统勾勒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全貌,展示了六大核心应用、四大产业平台和六大关键技术的部分代表性企业。六大核心应用涵盖了研发、生产、供应链、营销、质控和管理的关键领域。四大产业平台包括数据中台、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人工智能平台。六大底层技术包括大数据、物联网、数据孪生、混合现实、区块链和5G。
1993年上海就将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30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从工业产值不足50亿元,成长为工业产值近2000亿元、产业规模近9000亿元,并已连续三年增长超千亿元。而要打造“热带雨林”般生物医药产业生态,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布局发力?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刘平此前介绍,一流产业生态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坚实保障。上海将强化前瞻谋划,瞄准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方向,积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空间链“五链”深度融合,全力营造“热带雨林”般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生态。
在开幕式上,《上海市加快生物医药智造空间建设行动计划》正式发布,将进一步强化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空间保障,助力企业抢抓产业发展机遇。
根据该计划,今后两年上海全市将开工建设生物医药标准厂房总规模近500万平方米,形成生物医药“孵化-研发-中试-产业化”梯级产业载体新体系,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新高地。该计划还将支持临港、张江、外高桥等开发主体开展生物医药智造空间建设,找到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端制造的“智高点”。
刘平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上海将持续构建全市以张江为引领的“1+5+x”产业空间格局,推进“智造空间建设行动计划”,有序开工建设生物医药标准厂房总规模近500万平方米,其中,2023年开工约180万平方米。在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同时,实现高质量成果转化、前瞻新兴产业引领、高品质生态打造。通过市、区二级政策叠加,形成各区产业特色互补的空间格局。
除了政策措施的发布,本届产业周还将首次开展海外分会场活动。时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上海组织了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理工大学等20家高校机构、标杆企业代表共同前往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并在随后访问哈萨克斯坦,在当地传授中国医疗经验和产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眼科专家范先群在产业周探营活动时对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表示,上海在临床医学、医学技术方面是国内顶流。这次产业周虽然上海是主场,但也会到中亚去推广上海在医药产业方面的先进技术设备和最新诊疗成果。据上海交大医学院介绍,此次访问他们将派出5位眼科专家,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医疗机构开展眼科诊疗讲座,并于当地演示6台手术。
一带一路医疗器械创新与应用联盟秘书长、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院长程云章16日下午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这次出海他们具体的任务有几个,包括把上海的代表性企业在吉尔吉斯斯坦那边进行一定展示,另外还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要和当地几家医学院签署人才培养的合作协议。“第三,就是把上海医疗器械的创新产品怎么样推向中亚国家,因为中亚很多国家医疗器械产品相对我们国家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我们正好通过这个机会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