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败的旧厂房变成现代产业园,闲置的工业用地迎来新主人新项目,荒废多年的地块有望实现超千万甚至过亿的税收……高明正在打一场激活“沉睡资源”的硬仗,誓把低效产业用地变为“亩均英雄”。
土地是项目的重要载体,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块工业用地陆续摘牌,引进总投资超百亿元,涉及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家居、健康食品等多个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动能。
与此同时,高明吹响“政企同心,寸土必惜”的号角,以政策创新为支撑,以最大决心、最大勇气、最大力量强化低效产业用地整治提升,树牢“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的理念,向存量用地要空间、要效益,力争实现规模集中、要素集聚、产业集群、用地集约、效益集显,为自身实现全域高质量发展、更好落实“百千万工程”提供强有力的土地资源支撑。
位于更合大道540号的工业用地共128.67亩,是原高明大昌环保材料有限公司的地块。该公司建了2500平方米的厂房后一直没有投产,因此该地块被政府纳入低效产业用地整治提升范围,属于开发未完成类型的低效产业用地。
与此同时,同在更合的东方广厦模块化建筑有限公司(下称“广厦公司”)正因没地而烦恼:广厦公司发展初期在更合租用厂房用于生产经营,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增加,原有厂区生产车间面积过小,由于租用的性质,生产工艺无法升级,客户体验及观感不佳等缺点日益暴露出来,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于是,广厦公司向更合镇相关部门反映企业增资扩产用地需求。
在更合镇政府的指导和协作下,广厦公司和上述地块权属人达成协议,通过转让方式完成土地权属变更,并签订投资协议。如此一来,原土地权属人盘活了闲置资产,广厦公司则获得了优质的项目载体空间,一举两得,成为了高明低效产业用地整治的一个典型案例。
取得地块后,广厦公司快速进行建设,高明区、更合镇多部门主动靠前服务,为企业提供各项报建手续指引、代办等服务,使该公司顺利落户在更合镇。
据广厦公司总经理祖学博介绍,该项目预计1月中旬动工,总投资额4.6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66亿元。原本闲置的地块将被崭新的办公楼、研发及综合楼、生产车间等取代,总建筑面积10.86万平方米,容积率为1.24。
广厦公司新厂区将淘汰原有工厂老旧设备,全部升级智能化新设备,并申请升级数字化车间,使生产效率和产能比原先租用工厂提高了3倍多;同时新增工作人员200人。
“在新工厂正式达产的同时,我们还接到中央援建香港方舱医院生产任务订单。这个任务时间紧、生产重,我们依托新工厂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定及表扬。”祖学博说。
从零税收到超千万元税收,更合大道这块低效工业用地的盘活,不仅让闲置资源产出效益,更重要的是,为更合为高明留住了一家优质企业,为后续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广厦公司是一家集专业设计、制造、施工于一体的规模化大型现代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门成立了模块化房屋研究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81项专利;工厂设计年产能5万箱,是目前华南地区最大的模块化箱式房屋生产基地。
祖学博透露,今年广厦公司的主营业收入预计可达5.8亿元,纳税将超1000万元。依托新厂区先进的车间和良好的形象,目前产品已出口沙特阿拉伯、菲律宾等国家,2024年该公司将加强对接国际客户,逐步承接国际订单。
土地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最宝贵的资源。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效益高不高,关键就看土地利用效益高不高。对类似更合大道这种低效产业用地进行整治的意义不言而喻。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高明GDP迈上千亿台阶,国土开发强度达到14.8%,创造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40位。但高明的发展质量还不够高、效益还不够好。”高明区委书记、区长姜岳新表示,“高明过往‘以土地换资金、以空间换增长’的外延式发展模式,与高质量发展要求格格不入,必然难以为继。高明要努力走出一条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向优化配置要发展质量的新路子。”
统计数据显示,高明约有1.3万亩开发利用率低、经济产出效益低的工业用地,约占了全区工业用地面积的20%,但贡献产值约37亿元,仅占全区的1%;贡献税收1.36亿元,仅占全区的2.85%。
另一方面,高明近年招商引资保持强劲势头,去年首次突破600亿元,创出历史新高,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增工业用地呈逐年减少趋势。新增用地指标不足,已成为高明招商引资的突出瓶颈。
而随着新机场建设等重大机遇红利叠加释放,高明对产业项目的吸引力必然越来越强,对土地空间需求也越来越大。而且,佛山即将实施“西进”计划,更多项目有望向高明聚集。
结合当前自身面临的新增产业用地供给日趋紧张,但闲置或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或亩均产出很低的存量用地却大量存在的问题,高明唯有做好存量土地这篇大文章,才能为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提供优质空间,才能为“再造一个新高明”提供土地要素支撑。
今年7月起,高明开展全区低效产业用地整治提升攻坚行动,一批批低效产业用地完成了蝶变。
位于荷城街道的雄威智创园就是高明首个“工改工”项目。该地块曾是一个厂房老旧、消防漏洞多、污染较大的化工企业,通过“工改工”改造,地块容积率从0.35提升到4.0,建筑面积从5859.44平方米扩大至66196.92平方米,转变为集生产、办公、研发、展示、仓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工业园,预计引入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兴技术产业企业将超50家。目前,该园区已有近30家科创类中小企业签约入驻,亩均效益有望从1.84万元增加到20万元。
明城镇一处毗邻高速出口、地理位置优越的4宗280多亩连片工业用地,企业已经关停多年,厂房年久破旧、杂草丛生,属于典型的低效产业用地,既是工业载体空间的严重浪费,也严重影响城镇形象。为此,明城镇将其作为整治重点,积极对接原用地权属人,多措并举地宣传低效整治政策和协商处置方案。目前,该处连片土地已成功收储,下一步计划引入创新型工业项目,并通过完善市政路网、增加公共绿地等方式,推动园区环境整治提升。
“对低效产业用地整治提升,政府和企业双方要站在同样的高度、同样的角度,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姜岳新表示,希望企业家与高明区委、区政府共同努力,攻坚克难,高质量开展低效产业用地整治提升攻坚工作。
低效产业用地往往涉及土地权属、债权债务、经济纠纷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不少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对此,政府有监管责任,企业有主体责任。
“政府各部门要敢于解放思想,善用改革办法,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打好自主改造、转让开发、监督履约、收回储备等‘组合拳’,全力破解堵点难点,加快推动闲置土地盘活。企业也要克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思想,抓住用好这次宝贵机遇,找准发展路径,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姜岳新说。
他表示,开展低效产业用地整治提升的目的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效益,实现企业增收、政府增税。要突出系统治理,坚持整治提升与项目招引一体推进、同步发力,让低效用地快出效益、快见成效,努力把低效用地变成为“亩均英雄”。
高明将统筹谋划建立规划、土地、项目精准匹配对接的产业招商协同高效用地机制,实行分区域项目准入条件差异化,推动“整治+招商”高效对接,确保完成整治的地块和厂房第一时间导入产业项目,第一时间产生经济效益。
为进一步优化相关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压实工作责任、加强工作协同和政策集成,全力提升整治实效,高明相继出台了“1+17”份配套机制和政策措施。
在17份配套文件中,5份制度性文件,理顺了组织架构、明晰了工作机制、明确了议事规则,同时对其中最重要的法律服务和政策支持工作出台了专项机制,确保依法依规、高效有序开展整治;8份工作指引,在科学认定、规范流转、动态跟踪、全程监管、招商协同、联合执法等六个方面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引;4份配套服务政策,明确准入标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同时配有规范的收储实施细则、土地和资金扶持奖励政策,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
高明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成立区全域低效产业用地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同时下设综合协调组、摸排认定组、政策支持组、联合执法组、法律服务组和招商对接组共6个专责小组,统筹协调全区低效产业用地整治提升工作。各个专责小组根据职责分工,将通过摸排建库、规范流转、协商处置、招商对接、执法监管共5个阶段分步推进,督促、指引各低效产业用地以自主改造、转让开发、严格履约、收回储备等路径整治提升。
截至11月30日,高明今年全区盘活77宗共约5392.87亩低效产业用地,完成目标任务的103.90%。
在这些土地上新增工业投资总额31.50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总额15.40亿元。产出税收5.21亿元,比整治前全年增加3.85亿元,增长283.06%。
挖掘可用于招商的存量产业载体空间128万平方米,利用这些载体空间招引项目54个,约定投资总额187.2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1.57亿元。新增规上企业8家,培育潜力上规企业19家。打造不同类型的整治提升示范点18处,完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整治成功案例归集9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