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下简称滨海中关村),到处是生机勃勃、活力迸发的景象。在天津市泰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达设计)办公楼屋顶上,一排排光伏板泛起蓝光,电流奔涌;承载着节能低碳理念的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同样按下了“加速键”,将在明年6月交付使用随着越来越多绿色低碳企业项目落地,滨海中关村新能源产业愈发集聚,产业生态日益成熟。通过不断发挥产业联盟上下游协同优势,截至目前,滨海中关村近600家新能源企业抱团发展,基本形成集设计、研发、应用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链生态,产业“含绿量”正加快变为发展“含金量”。
在泰达设计办公楼1000平方米的屋顶上,154块深蓝色光伏板正在汲取太阳热量,并将光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办公所需的电能。“别小看了这个屋顶,装上光伏板后每年平均发电超过4万千瓦时,天气晴好的时候发电量能够覆盖公司三四成的用电量,每年还能减少约40吨二氧化碳排放。”泰达设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些年,公司加大推广办公楼光伏发电项目,已经跟滨海中关村内多家企业对接。
前不久,泰达设计联合滨海中关村双碳产业联盟企业发起设立的中碳和(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与北塘北文旅小镇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签约。该项目投用后,平均每年可发电约10万千瓦时,能够减少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量约96吨。
“目前项目已完成前期设计,即将进场施工,预计明年1月正式并网发电。”北塘北文旅小镇总经理杨小伟对记者表示,“现在我们的年用电成本在100万元左右,光伏项目建成后可节省10%的用电量,对降本增效帮助很大。”
随着新能源产业资源加速聚拢,滨海中关村不断吸引链上企业和人才入驻。许杨曾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开展过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相关研究,今年4月,因看中这里的产业优势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滨海中关村设立了华碳(天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我们预计投资2000万元,正在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光储充换一体化新能源服务场站,主要涉及新能源的充换电业务,包含充电桩、换电站等,同时配备相关储能设备,依托后台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实现用电和光伏、储能的系统联动。”许杨说,“我有很多校友在做绿色能源、储能设备、储能系统安全监控等领域的新技术开发,可以把这些研发资源整合,结合应用场景为天津的场站项目提供技术支持。”据了解,该场站预计将在明年初达到规划验收标准,明年3月进入准运营状态。
眼下,还有不少滨海中关村的企业办公载体正在进行分布式光伏项目对接及评估,天池北路、东海路等新能源汽车集中充电站陆续建成投用,园区还与国网电动汽车服务(天津)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将在创新充电及绿色交通等方面深化合作。
为呵护初步成型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滨海中关村双碳产业联盟通过对接上下游,促进企业间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将产业资源紧密串联起来,形成更大合力。
“之前有家新能源企业花了不少工夫寻找低碳项目设计合作方,但其实在这家企业楼下就有1家符合要求的企业,我们积极帮助对接,双方很快达成合作。”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办公室副主任孔然表示,天津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有很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瞄准产业发展需求,联盟以补链、强链、延链为目标,通过加快对接上下游企业,逐渐形成了抱团发展态势。
近年来,在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滨海中关村吸引了大批新能源领域项目落地,涉及新能源供给、储能、智能电网等多个产业领域。仅去年以来,落地的新能源企业数量就突破了200家,产业生态日渐丰盈。“以光伏分布式发电产业为例,园区落地了投资、研发、贸易和运维等多个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新能源产业发展氛围浓厚。”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办公室主任陈强说。
为了给落地企业提供更多生产空间,滨海中关村正加快建设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这是天津市首个成规模的M0新型产业用地项目。据介绍,该产业园具有鲜明的绿色标签,通过一体化统筹水、绿、建筑、能源、地下空间和海绵城市等多要素设计,提出资源再利用、节能设备技术、屋顶光伏板等低碳设计策略,助力实现全区域、全环节低碳环保。
“目前,产业园一期项目已经全面开工,6个地块正在加紧建设,预计明年6月交付使用。”陈强表示,产业园内每栋厂房面积预计约2万平方米,也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设置成1500、3000、4000平方米等多种房型,此外,还提供共享库房。截至目前,园区厂房定制预约已达总面积的50%。下一步,滨海中关村将加大力度发展绿色产业,重点关注新型能源技术应用,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推动园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