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仍处在爬坡期的公司而言,想要为2023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并不容易,但这并不能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
ChatGPT的横空出世就像一道光,突然让一众极具成长潜力的新公司看清了未来的方向,即围绕大模型去连接人与机器和这个世界。一些领域可能会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高速发展而消亡,但同时也会激发出无数个新赛道、新思路。
人们开始意识到,尽管大公司已经掌控了绝大多数的优质资源,但以技术为基石、以落地AI应用为导向的创新型公司,也仍然有机会从裂缝中寻得生的希望,进而发展壮大,直到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遮阴地。
而在AI之外,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汽车因新能源的运用而被赋予了新生命,引发了一场浩浩荡荡的颠覆战。
在这片战场上,既有制霸市场多年的传统老牌大厂,也有初出茅庐跨领域挑战的勇猛新生代。以往的一切市场旧秩序、旧传统极有可能被打破,每个进入战场的人都使出浑身解数,意在成为下一个攻城略地者。
这可能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但也一定不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机会就在那些看似不可能的小缺口里。
“语言模型就像一样,它可能会点燃一个氢弹。”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这样形容语言模型的“威力”。他说语言代表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边界,一旦掌握了语言的规律,就意味着掌握了背后的知识、思考、沟通和文化。
大语言模型正是针对语言规律所进行的一次技术探索。在这场探索中,百川智能是国内的先行者之一。这家今年4月才成立的创业公司先后发布了70亿参数的baichuan-7B,130亿参数的baichuan-13B,以及530亿参数的大模型baichuan-53B,平均每28天就发布一款新的大模型。
为推动大模型应用落地,百川智能选择将大模型与搜索相结合,以构成完整的技术栈。在最新发布的Baichuan2-Turbo-192K版本中,百川智能通过长窗口+搜索增强的方式,在192K长上下文窗口的基础上,将大模型能够获取的文本规模提升至5000万tokens(大模型处理文本时的最小单位),相当于1亿个汉字。
在能力迭代之余,这家公司也在不断尝试商业化探索。通过备案后,百川智能主要面向企业开放了Baichuan2-53B 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以及基于搜索增强的Baichuan2-Turbo系列API,开启了商业化进程。
在10月完成A1轮超3亿美金战略融资后,百川智能估值已超10亿美金,正式跻身科技行列,其速度之快在国内大模型初创企业中并不多见。
2019年成立的智谱AI也是国内最早研发大模型的企业之一,由清华大学知识工程实验室(KEG)技术成果转化而来。这家从清华实验室走出来的公司聚集了一群学霸:CEO张鹏毕业于清华计算机系,总裁王绍兰为清华创新领军博士,清华大学计算系教授唐杰也参与了孵化。
2023年,智谱AI推出了千亿基座的对话模型ChatGLM,并开源单卡版模型ChatGLM-6B,使得研究者和个人开发者进行微调和部署成为可能。目前为止,智谱AI的开源模型全球下载量超过一千万。
智谱AI的大模型研究也受到资本热捧。今年7月,美团战投领投了智谱AI上亿美金的B-2轮融资,投后公司估值达到5亿美金(约合36亿元人民币)。接下来几个月,智谱AI融资加速,今年以来总计获得了5轮融资,金额在数亿乃至数十亿元。美团以外,蚂蚁、阿里、腾讯、小米、红杉、高瓴等大量新老股东均参与其中。
今年8月,智谱AI在首批获网信办批准向公众提供大模型产品服务的公司中占据一席。其研发的千亿参数对话模型“智谱清言”也开始面向公众开放。
眼下百模大战还很难分清谁能走到最后,但最终成为“中国OpenAI”的公司,可能不是大厂,也不是草莽出身的创业小团队,而是一家具有大厂基因(被孵化或投资),但又保持独立性质的创业公司。智谱AI正在争夺这样的机会。
成立于2021年11月的MiniMax,是国内最早发力多模态大语言模型的团队之一,其推出了国内少有的拥有文本、语音、视觉三模态融合的千亿参数语言大模型。
这家由前商汤科技副总裁、通用智能技术负责人闫俊杰担任联合创始人的公司,自成立之初便受到多家头部VC、知名产业资本的关注。在已披露的三轮融资中便出现了腾讯投资、高瓴创投、IDG资本、云启资本的身影。今年6月获得腾讯等机构投资的超2.5亿美元融资后,其估值已达到12亿美元。
层出不穷的大模型评测榜单、不可避免的刷分操作等因素,都让人难以感知到大模型产品的真实能力。也因此,是否能够完成商业落地成为最直观的评判标准。
目前MiniMax在商用和个人用户两端均有落地。商用方面,其在火山引擎、WPS等平台都提供了相应服务,相继面向企业用户上线A large接口;在个人用户端,MiniMax也推出了AI聊天社交软件Glow、生成式对话AI应用Inspo。
随着MiniMax通过备案,旗下的ABAB大模型也成为首批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大模型产品。其内部数据飞轮正在加速旋转,大模型的落地进程或将进一步加快。
过去一年,10亿美元估值成为了资本市场寒冬中近乎绝迹的稀有物种。智元是其中的幸运儿,并创下了一系列新纪录:2月份公司注册成立,两个月连续融资三轮,估值破10亿美元,接近年尾又完成了最新一轮6亿元人民币的融资。高瓴、经纬、百度风投、蓝驰创投等一众明星资本为其晋升独角兽之路保驾护航。
智元机器人之所以备受资本青睐,离不开其明星联合创始人、“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的光环效应。稚晖君与合作伙伴联合创业,入场便选择了机器人行业技术挑战最大、工程复杂度最高的人形机器人,这也与他在B站上硬核直播造机械臂、动手组装机器人,被很多网友熟知的“野生钢铁侠”名号相称。
同样被称为“钢铁侠”的马斯克曾预测,未来人类和人形机器人的比例将大于1:1。智元机器人的一群年轻人正是笃信此判断开启创业。在公司成立半年后首发“远征A1”人形机器人的现场,稚晖君邀请了研发团队一同登台,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成员不乏刚刚毕业的应届生。
6月,团队研发出了“远征A1”的第一台样机,之后便开始不断调整算法,半年时间完成从0到1的建设。按他们的设想,人形机器人未来就是跑更快、跳更高、更聪明的强大“智能体”,可以走进工厂帮工人拧螺丝,也能走进家庭帮人们做家务。
要完成如此远大的目标,需要以更低成本落地生产更多机器人,而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里做研究。为此,“远征A1”将在明年加速推动商业化,目前公司也在和制造业头部企业对接,希望机器人能首先应用于工业智能制造领域。
今年年中苹果Vision Pro的发布,再次让VR/AR重回聚光灯下。外界期待能看到为整个行业创造新的奇迹,但对Rokid这样创业近十年的国产AR眼镜公司来说,2023年只是个开始。造出并卖出更多AR眼镜,让更多消费者真正用起来,是行业下一个十年的头等大事。
创办Rokid之前,祝铭明是阿里巴巴M工作室的负责人。2013年,当他在硅谷第一次戴上谷歌眼镜时,便被全新的交互方式所震撼,于是暗下决心要做出比谷歌眼镜更好的产品。第二年,他即从阿里离职,拿着一笔800多万美金的天使融资创办了Rokid。谷歌眼镜几经波折后,被送进了巨头的失败产品博物馆,而Rokid仍在AR之路上摸爬滚打了十年。公司至今完成了10轮融资,上月更拿到了破纪录的1.12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前后累计融资2亿美元,估值超10亿美元,站上独角兽行列。
过去一个月,被曝出正在调动供应链全力投产,为Vision Pro明年2月正式发售做准备。据IDC统计,2023全年,中国AR市场出货量预计24万台,2024年将再翻一番。明年有望成为行业打开市场的拐点之年。
Rokid也在加速推进产品的生产迭代、冲击新销量记录。在刚刚过去的海外“黑五”购物节,Rokid AR眼镜产品销量同比去年大增562%。公司11月融资时也拿到了2万台的订单,并与日本最大的电信运营商Docomo达成战略合作,继续扩张出海版图。
在同行纷纷选择节衣缩食的2023年,星纪魅族是少数仍在高歌猛进的一家手机厂商。成立时间不到一年,星纪魅族不仅融了资、开了数百家新店,还紧跟华为与小米的步伐,涉足汽车行业。
2022年7月,在吉利集团创始人李书福的支持下,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宣布收购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79.09%的控股权,并取得对魅族科技的单独控制。此后,两家公司正式合并为星纪魅族集团。
今年3月,魅族首次走出珠海,在上海梅赛德斯·奔驰中心举办了一场颇为盛大的发布会。星纪魅族集团CEO沈子瑜拿出了魅族20系列手机,喊出“三年内回归国内高端手机市场Top 5”的口号,还推出了酝酿已久的智能座舱操作系统Flyme Auto。
但车机和手机并不能填满星纪魅族的野心。在刚刚过去的12月,这家公司还发布了AR眼镜,并宣布将结合吉利集团的一系列制造能力,推出第一台汽车MEIZU DreamCar MX。
为了扩张汽车界的朋友圈,星纪魅族还在今年6月与瑞典汽车制造商极星汽车成立合资公司,并持有新公司51%的股权。新公司同样要造车手机两手抓,并将产品定位指向高端级别。
星纪魅族的扩张速度或许会让人忘记,它还只是一家在上个月刚刚完成A轮融资的公司。截至目前,星纪魅族集团完成了总计20亿元融资,投后估值超100亿元人民币。
在的地盘上抢食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仍有国内的初创公司想要从中寻找机会,摩尔线程是其中一家。当同期GPU初创公司集中于AI计算赛道时,摩尔线程瞄准了“全功能GPU”,并推出消费级产品,直接与国际大厂竞争。
成立三年来,摩尔线程发布了多款产品,包括消费级显卡MTT S80、MTT S70,主要用于娱乐与创作领域,是消费市场少数可购得的国产显卡产品。
摩尔线程创始人张建中本身有着在工作的经历,也清楚建立GPU生态的重要性。为此,摩尔线程推出了MUSA计算平台,支持迁移英伟达CUDA代码,还找来了飞桨、潞晨科技、计图、OpenMMLab和智源研究院一起扩大生态圈。CUDA通常被业界视作英伟达在GPU领域竖起的一道“防御墙”。
但今年以来,摩尔线日,美国商务部收紧AI芯片出口管制,将摩尔线程、壁仞科技及子公司等13家中国公司加入“实体清单”。摩尔线程当时发布声明称,公司严格遵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对此表示强烈抗议。
即便如此,这家公司仍在想办法充实弹药。11月初,摩尔线程新设了AISG(AI战略部)和MCSG(元计算战略部)两个部门,分别负责、消费级图像渲染显卡产品的研发和落地。而在12月,摩尔线程KUAE智算中心落地,成为首个国产千卡千亿模型训练平台。
2023年ChatGPT的持续爆火让“AI制药”成为又一个风口,AI生物科技公司英矽智能也给自己贴上了这样一个标签。
该公司的前身是2014年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成立的新兴技术中心,2019年在香港设立总部,并在同年6月成立了上海分公司。目前公司采用双首席执行官模式:创始人Alex Zhavoronkov是一位生成式AI领域的专家,联席首席执行官任峰则是一位制药行业的资深人士。后者于哈佛大学取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后,曾在GSK中国研发部门和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公司任职。
AI制药最常被讲述的故事在于,可以在制造药物过程中以AI取代部分人力,节省早期药物筛选的成本。英矽智能则是全球首家接入ChatGPT的AI制药公司。早在今年3月,公司旗下的新药靶点发现平台PandaOmics即引入了名为ChatPandaGPT的新功能。这项功能支持研究人员在浏览和分析大型数据的同时,与平台用自然语言对话,准确找到所寻求的信息。
除了追逐ChatGPT风口外,英矽智能也获得了AI新药的专利授权。2023年9月,英矽智能和全球化肿瘤学生物技术公司Exelixis签署了一项独家许可协议,Exelixis将获得英矽智能抗肿瘤创新疗法ISM3091项目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利。根据协议,英矽智能将获得8000万美元的预付款,并有资格获得基于后续开发、商业化和销售的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产品净销售额的分级版税。这是AI制药企业在亚太区首次成功转出AI新药的专利授权。
不同于在舆论场保持活跃的众多新势力品牌,成立于2021年的极石汽车存在感并不强。直到2023年,这家公司才崭露头角。
历时近1000天,极石汽车在今年8月正式发布其首款增程式中大型SUV“极石01”。三个月后,公司完成首批车主交付。作为极石汽车的掌舵者,昌敬的上一次创业历程“石头科技”更为人所熟知,但其在执掌汽车这项难度更大的新业务时,也想实现不逊于前者的发展效率。
在一级资本市场,极石汽车已经获得了一些认可。过去两年多以来,公司共计完成6轮融资,公开数额超过13亿美元,其中有绝大部分是在所谓融资“寒冬”的2023年完成。今年9月,魏桥创业集团宣布战略投资洛轲智能(极石汽车所属主体)10亿美金,计划用于全铝车身研发,一体化压铸技术和短流程智造工厂项目。在此之前,它还吸引了IDG资本、腾讯投资、Coatue、红杉资本、高榕资本、北极光创投、启明创投、云九资本等一线投资机构。
在可追溯的公开信息中,这家公司上一轮融资估值达到30亿美元,对比天使轮的2.4亿美元估值,这个数字已经翻了十倍不止。
埃安汽车以千亿估值公司的身份迈入了2023年,而随着这一年的结束,广汽埃安或将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快达到百万产销规模的汽车品牌。
自2019年4月投产以来,埃安汽车总产销(截至今年11月)约为95万辆,其中有接近一半的销量是在2023年完成的。除了开年两个月暂时的低潮,埃安在今年的月销量快速飞涨,不仅连续超过4万台,甚至一度突破5万台大关。在汽车这个日渐拥挤的赛道中,除了遥遥领先的和,埃安已经将声势不佳的一众车企甩在身后,其中包括车圈新贵“蔚小理”,以及在燃油车时代制霸多年的BBA三大豪华汽车品牌。
埃安的起势离不开早期投放网约车赛道的决策,在中后期及时由B端向C端市场转型,则是延续这一势头的关键之举。发展至今,埃安汽车已经享受到了规模化效应成果,这既是其生存基石,也是触达盈亏平衡点的加速器。
在广汽集团2023年中报数据中,埃安已经连续两个月实现盈利。按照这一现状推进,埃安汽车极有可能成为最快实现盈利的汽车品牌之一。
中国新能源汽车迅猛起势的几年间,也带动了产业链上游固态电池的发展。目前我国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成立仅七年的清陶能源是其中不可忽视的第一梯队军,估值已超200亿元。
2016年,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策文团队在昆山开发区建立了清陶能源,两年后其生产基地实现投产。2020年,公司又建成投产“固态动力锂电池”规模化量产线GWh。同年,一台搭载清陶系统的纯电动样车下线。目前,清陶能源已开发出高能量密度固态、柔性固态和高安全固态锂电池三大类型多个系列新品。
短短几年内能在竞争激烈的锂行业中走出来,与其背后的科研团队有直接关系。清陶能源董事长冯玉川、总经理李峥,均是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的博士,师从南策文。
2022年,清陶能源与大股东上汽集团共同成立了固态联合实验室;2023年还合作成立了上汽清陶公司,实现研究成果的“上车”。二者联合开发的第一代固态电池已完成装车试验,单体能量密度达368Wh/kg,最大续航里程超1000公里。这一产品将在2024年的智己品牌(上汽旗下自主品牌)新车上实现量产,而成本与三元锂电池相当。合作公司的目标是,到2025年,固态电池汽车实现10万辆级的销售规模。
同样诞生在2016年的卫蓝新能源也是国内固态锂电池技术的重要一员。公司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泓、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俞会根共同发起创办。陈立泉被誉为“中国锂电第一人”,他还是宁德时代掌门人曾毓群的博士生导师。
卫蓝新能源最为人熟知的客户是名字相近的蔚来汽车。2023年,公司向汽车交付了具有360Wh/kg能量密度的锂电池电芯,推出基于ET7车型的高性能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
为了验证电池的能力,也为了摆脱新能源车一到冬天就变“电动爹”的名声,12月,汽车董事长李斌一路啃着牛肉干和华夫饼,在零度左右气温中亲自测试了14个小时:这块150度的电池包,支撑他从上海开到厦门,电池行驶里程超过1000公里。
经过九次融资后,卫蓝新能源现已抵达D+轮,吸引了包括小米集团、蔚来资本、华为等在内的知名企业投资,最新估值为157亿人民币。李泓曾透露过上市时间表:最早在2025年公开上市,希望到2025年营收增长20倍至100亿人民币。
成立于2020年的华晟新能源已成为全球最年轻的光伏独角兽企业。其研究方向是异质结电池,这是太阳能电池的一种,被视作下一代极具潜力的光伏电池技术之一。而华晟新能源押注于此,其开发的喜马拉雅G12-132组件最高功率达到750.54W,转换效率达24.16%,刷新了全球异质结组件功率效率的纪录。
目前,华晟新能源的产能已在该细分领域内走在前列。2022年,公司完成1GW异质结产品出货,2023年底又实现了高效异质结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已投产的异质结电池与组件产能预计达到20GW,计划五年内实现总产能40GW。在全球市场,公司已向全球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交付了超过3GW的异质结产品。
今年以来,华晟新能源两次获得超20亿元融资,一年内获投超过50亿元。有了资本的加持,这家年轻企业的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有超过5000名员工,并计划在明年正式启动IPO。
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A股终于回稳?整体估值比1664点低17% 春天还会远吗?此时贪婪应压倒恐惧
“非洲手机之王”预计全年净利翻倍 年内股价大涨85% 24股全年业绩预喜!A股年报预约披露时间出炉
中药第一创新龙头,毛利率超70%,吊打华润、白药,被严重低估的医药隐形冠军!
每天发那么多文章,1分钱的稿费都没有,就算有也无法提现,因为身份证实名认证的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