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里,由于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即使新能源行业在不断地进行重组整合,依旧阻挡不了行业规模的盲目扩张,虽然涨幅较过去几年动辄超过100%的增长率有所下降,但大多数新能源企业仍旧如履薄冰,大型企业更是深陷泥淖。以光伏产业为例,90%的多晶硅原料依赖进口,而9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销往国外市场。随着去年美国对我国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双反”税率,以及今年6月欧盟将做出“双反”初裁,本就受到产能过剩威胁的我国光伏企业受到来自世界最重要光伏市场的贸易壁垒,内忧外患的形势格外严峻。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光伏组件产能约60GW,中国已在建的组件产能就已经占据其中一半份额,而全球新增的装机容量只有29.7GW。在欧美先后对我国光伏产品实行“双反”税率之后,产能过剩的问题集中爆发出来,仅国内的库存积压消耗就需要几年时间。更糟糕的是,硅料价格的大幅下降直接导致赛维硅片业务的巨额亏损,据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光伏企业营收总额不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赛维,2005年7月成立,2006年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光伏企业,2007年成功在美国上市,迄今仍是江西省唯一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同样被认为是中国光伏产业大军的领头羊,创造了光伏行业无数的神线年,企业债务一路膨胀,亏损持续增加,截至2012年上半年,赛维总收入共计23.9亿元人民币,营业成本支出26亿元人民币,同时亏损10亿元人民币,负债率80%,公司总负债累计叠加211.6亿元人民币,按照一般标准,负债率数据如此之高通常预示着企业濒临破产的边缘。历经裁员、停工、卖电站等一系列挽救措施,在当地政府的勉强兜底下,赛维竭力维持生存。
这并不是一宗个案。在本轮行业危机中,包括江西赛维、无锡尚德等大型企业在内,纷纷经历着减员裁员、高管出走、连番亏损、退市警告等种种危机,中小型企业更是干脆直接停产,整个光伏行业都挣扎在生死线上。
新的贸易格局预示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光伏企业将承担更高的关税,从而失去最有利的价格优势,大批中小企业或许面临倒闭。
同一时期,作为新能源主力的风电产业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中国并网风电量超越美国,首次冠名世界第一;悲的是恶劣的竞争环境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风电事故频发,部分地区最终选择“弃风”。新能源汽车产业则是叫好不叫座,新能源车车牌发放遇冷,消费者不愿买账。
新能源行业经过最初的过度宣传和政策扶植,野蛮地生长,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造就了无数的致富神话。在战略新兴产业和新能源政策的相互扶持下,人们从期许到失落,经历了巨大的转折。迎接风口浪尖上的光伏行业的或许是新的一年一大批企业倒下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接受记者采访时以“真正的哀鸿遍野”来形容预期的惨状。
归根结底是国家战略的错误,在产业体系的打造和发展上,中国仍然缺乏系统思考和一揽子设计,这使得旧产业破绽百出,除了被压制在低端和高消耗高污染端的板块以外,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无从谈起。
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国家决定实施“跨越式发展”,在一些与发达国家同步的产业方面大举投入,选择了一些有可能“弯道超车”的产业,如光通讯、基因科技、航天技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高铁、新一代核电技术以及新能源(如电动汽车,光伏,风能,储能技术)等等产业领域。一个新的起跑线,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堆积的技术优势并不像传统产业那样壁垒重重,在这些方面进行聚焦式投入,可能会导致中国穿越厚厚的产业壁垒和经济包围圈,最终实现虫洞逃逸式超越。
这种思维,认识和假设的背后,是一种学说在起作用,就是美国的克里斯滕森为代表的一类所谓的不连续式创新学说在作祟,该学说认为产业的发展是跳跃式的,非连续的,未来的创新往往并不基于现在的技术基础,所谓巨无霸往往被旁逸斜出的创新者颠覆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种学说是有其应用前提和适用边界的,这里暂且不论。但在中国急于用这种思维推进跨越式发展,硬生生的通过选择一些点去投资,去遮蔽昨日的错误,遮蔽在旧产业上不系统规划,产业治理失败,产业的技术梯次失序和秩序化发展管理缺位的种种错误。这些错误被“出口导向”进一步恶化后,埋单的代价太过沉重,比如半导体、高端装备产业。
如今,新能源产业犯了相同的错误,根源在于我们的思维范式和认识结构出了问题。这种问题可以归结为六个核心认识错误。
第一,比较优势思维,我们极力发挥资源禀赋,形成相对优势即可,无需打造绝对优势。
第二,秉持全球产业链分工,无需自身打造基础骨干产业,包括钢铁、化工、核工业、电子、装备、防务、航天、基因产业等大产业,不需要自身成体系的掌握,只要和其他国家分工,形成交易体系即可。
第四,出口导向,在国内形成海量规模的同时,大力推进出口,在连续扩大制造优势的前提之下,产业形成巨大积累,自然能够完成产业升级,梯级化,乃至掌握核心优势。
第五,通过压缩时间进程形成规模优势,导致发达国家产业加快向中国转移,最终掌握该产业核心优势。
第六,渐进式创新可以逐步超越发达国家,无需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基础型研发,通过逆向工程,以及大量的软科学,工程层面创新,可以实现超越。
甚至有人提出产业变化和发展太快,不确定性和风险太大,五年都用不着,可以做两三年战略,然后,强化规划滚动调整即可。但不要搞错,包括新能源产业在内的很多产业,都是长周期产业,而其成功的关键就是长期战略规划,开阔的产业视野,和结构严密的产业体系。像新能源没有二三十年的规划,国家层面的基础课题的储备,攻关,产业层面的若干基础研发课题的突破,乃至合理的产业体系的打造,以及伴随产业发展全程的产业治理等等这些要素型体系就没法形成,往往是零敲碎打的,是不连续,前瞻性差的,结构松散的,形不成结构性优势。
第一种必须管制的力量是央企。以央企这么富裕的政商能量,国际化出不去又憋回来后,只能且必然基于原有存量优势,极力探寻所有可能的释放通道。在国内所有够得着的产业层面,进行可怕的横向扩张,而只要其政商资源强大,金融资源富余,能撬动地方资源的配置,优先获得省部对接优势,地方产业再整合优势,庞大的存量资产与省属国企之间的再重组优势,以及将强大的投资总量转化为与地方的合作筹码,接下来,其所能获得的资源,各种产业之间所能打造的超级循环,就不是省地属国企所能做到的,更不是民企所能参悟的。
央企的这种投资势必会形成强大的挤出效应,少数在新能源这么一个新跑道上,利用产业知识壁垒和先发优势的民企们,本身已经接受国际企业的系统优势,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竞争压力,以及被尾随者围追堵截,而央企的巨大的横向扩张行为就是在骆驼的脊梁上再装上一个万吨水压机,直接会把这个产业给玩残了。
中国各地政府还在用比较优势的办法来打造新能源产业,用烧钱堆产业的手法来算地方的“大账”,引导新能源企业烧钱给地方堆个产业出来。而新能源企业也就将计就计,利用地方政府为了打造新能源企业,舍得豁出土地,财政政策,以及其他资源的心态,形成一种玩综合成本式的运作。其手法从低端切入,逐步引进消化吸收,在模仿,局部优化,抄袭,逆向工程等做法混合的研发战略上大行其道,通过组装放量制造,通过多项溢出性资源——土地,低息贷款,政府采购,新能源形象工程等等,通过把这些溢出资源整合到新能源产业里面去。改变资产状况,现金流,以及通过营业外收入,转移支付等等,最终变戏法似的把一个亏损产业变成高成长企业,并最终基于以上运作形成政商综合成本优势后大举出口。
这种力量的坏就在于纵容了那些不肯认真做实业,更长于用腾挪转移的手法玩大循环的企业,而当地在用财税和土地等资源把一个新能源企业,乃至一个新产业培育起来以后,哪怕明知有问题,也只能用地方保护和进一步注入资源等手法去维系其存在。
当然,地方政府宝贵的可赋予资源也被稀释和浪费了,机会成本巨大。是个真正的双输。
第三种需要管制的力量就是必须去除一种长期盘绕在新能源领域,使得我们无法正视外部,并产生坚毅行动的“怨妇心理”。
新能源必须去除自身弱势被边缘化,不受重视的心理,必须发展自身的绝对竞争力,要么在成本上超越传统能源,要么在应用上有传统能源无法替代的优势,要么对场地等外部环境适应性极强,要么对当地的禀赋发挥的及其充分。新能源产业不能靠道德力量活着,不能靠简单算环境账活着,不能依赖产业政策,更不能被依附为传统能源企业美化自己的胸部的硅胶填充物。
2011年4月的上海车展终于落幕,展场规模无疑又创新高,参观人数也再创纪录,豪车一如既往地成为新闻热点。厂家为了表现对世界第一大市场的重视,各国CEO们即便在日本地震影响全球生产时也毫不犹豫地来上海捧场:媒体们更津津乐道于纽约车展不得不因为上海车展而把自己的媒体日延后一天,以便CEO们能排开行程。喧嚣的展场与2011年落寞的车市形成鲜明的反差,更透出难以名状的虚荣和浮躁。好在还有“节能和环保”――这个汽车行业永恒的主题使车展区别于一般地区展销会。
如果一定要说亮点,那就是86款新能源车。每个厂家都推出了不止一个新能源车型,规模稍大的车企至少有3个以上的新能源车型参展,很多车型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纯概念式的原型车,而是量产或接近于量产的车型。配合中国新能源车规划,多数厂家都把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推在最前台的位置。
从长远来看,没人怀疑二、三十年后新能源车的前景,但中短期前景到底如何是个奇诡的问题。行业里的人绝大多数都相信动力电池技术还远没有到大规模量产普及的阶段,但不相信归不相信,产业的投入却早已经超出了对某种前沿新技术预先研发的阶段,就如同马上就可以量产进入千家万户那般。所以诡异之处就在于自己不相信的事情却做得如同百分百相信一般,于是国家的鼓励和补贴成了翘首以盼的风向标和救命稻草。
4月7日,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规划即将出台,未来十年产业核心技术投资将达千亿元。
历史上国家涉及汽车产业的规划无一例外地全部落空,没有一次达到规划要求的产销量或市场份额。但这一次不同,至少到2015年的目标看起来有希望达成。以前的规划都只是“纯规划”,里面充满了“应该如何如何”以及“鼓励达到”等等表述,很少提及应该如何达成目标的具体手段。可这个新能源规划是有真金白银做后盾的,只要中国各大城市都执行政策,到2015年之前平均每年全国销售10万辆新能源车的目标并不艰难。
比如在三月的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有车企高层公开提到未来三年北京市将采取有力的举措推进新能源车试点。北京市3000辆环卫车未来3年都换成电动车:公交也开始推电动大巴;延庆和房山区将推电动出租车试点;政府公务用车也开始采购电动车;城市内部物流用车也逐步更换成为电动车。相信中国25个新能源车试点城市以及其他计划单列市都积极行动的线年的目标实现单只依靠政府采购就已经不遥远了。
可到2020年达到500万辆的目标就另当别论了。国家财力肯定不足以支撑这么大规模的采购,必须要依靠市场和消费者。但即便在最高6万元的补贴下电动车离消费者还是“很贵族”。而且把电动车卖给成百上千的消费者和把车卖给机构车队旧比较显然风险巨大,一旦质量和安全性出问题,厂家很难控制局面。所以就容易理解有些厂家就等着中央政府6万元和地方政府最高3万元对消费者的补贴,把本来想定价20万的电动车定成26万-29万元的市场价,然后再道貌岸然地批评政府的补贴不足以启动市场,却不会提及自己新能源技术的低劣和工艺水平不足以达到大规模生产的地步。
论文摘 要 低碳经济时代,新能源产业是一项重要的发展。发达国家不仅在国家战略层面上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新能源产业的市场化与产业化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空间。我国必须研习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策略,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使得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与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主要是源于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金融危机后,为了使政府能够尽快的走出经济衰退,美国、欧盟等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制度了相关发展策略,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中国也在积极的推进发展新能源产业,其中上海世博会投入使用的新能源汽车就是其中一项新的发展成果。
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美国等发达国家号召加进中国和印度等大国。新能源产业要获得巨大的市场,只有世界各国尤其是能源消费大国参与其中,才能够凸显美国在新能源产业上的技术优势,否则这将造成美国制造业竞争能力进一步下降由于能源成本的上升。因此,积极推进温室气体减排,也是为美国新能源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创造国际市场。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会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市场,这是新能源产业与其他新兴产业不同之处。奥巴马上台后,采取了与布什政府不同的能源政策,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奥巴马强调要在新能源、环保政策方面有所贡献,强调绿色能源与低碳经济。在全球气候变化行动中的态度积极,表示美国政府将在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的研究,以期减少5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奥巴马承诺要通过新的立法,使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50年之前比1990年减少80%,并拿抵税额度来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型汽车。
为了实现减排和环保目标,欧盟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例如,以《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WEEE)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为代表的环保指令,这些法规既维护了欧盟境内居民健康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与反倾销等措施相比更为严格的贸易壁垒。最近,欧盟还通过了一项新的家电更高能效的等级标准,并首次对电视机制定最低能效标准,这些措施有利于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由于国土和人口的原因,欧盟各国新能源产业的市场需求非常有限,发展新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最可行的做法是建设统一的能源市场,为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创造有利的市场条件。此外,在《欧盟能源政策绿皮书》中,为了实现可持续、有竞争力和供应安全的目标,提出建立内部天然气和电力市场,加强对欧盟能源市场的监管,各成员国之间开放能源市场,制定能源技术战略计划并统一对外能源政策。因此,建设统一的区域能源市场,也是欧盟在特殊环境背景下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必然选择。
金融危机后,我国虽然提倡大力发展新能源,但是在如何有效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与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在国家战略层面的考虑不同,我们的新能源产业发展陷入一方面欠缺长远考虑,一方面又急于求成的局面,显露了一些不利于长远发展的问题。
从国家制定的有关新能源的政策来看,只是从宏观上强调要重视发展新能源,而没有具体的确定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转型战略问题,没有列出明确的目标。可以说,我们在新能源发展战略层面考虑不足。另外,中国在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发展规划滞后,产业的发展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再加上不完善的新能源技术标准、资源评价、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仍然采用发达国家早已不使用的技术,较低的技术水平和核心技术掌握不足使得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发展之初就遭遇困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能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如果要想在新能源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就必须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重视创新和核心技术。
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稳定性差,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支持新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发达国家为了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会实施一些激励政策,例如政府补贴、融资支持、税收优惠及贷款支持等。我国目前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激励政策,导致即使新能源技术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显著,但是由于经济效益低,从而大大降低企业与政府投资新能源的热情,阻碍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我国新能源发展由于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创新和核心技术掌握不足,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一方面,厂商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产品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百姓对新能源产品的价值、性能认知浅薄;另一方面,产品质量、性能良莠不齐,这也减弱了消费者使用新能源产品的信心。健全的市场保障机制对行业的发展,尤其对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起着及其巨大的作用,继续完善市场保障机制是必要的。
法律的保障实施是每一个新行业发展所必需的,制定相关的质量标准和行业法规,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加大对新能源产品的市场监管,这样才能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在新能源的法律保障方面做得不够完善。
新能源行业是个刚刚起步的新兴行业,整个产业规模小,获益能力差,其成长和发展壮大往往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制定有利于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应该依据“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新能源技术类型和特点,获利能力和应用前景,从多方面研究和制定相应政策。另外,政府要增加和及时落实对新能源技术开发的资金支持,出台新能源发展的激励政策,加强宣传,增强整个社会对对新能源的关注度,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热情,提升资金使用效果。
我国的新能源技术研究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而且我们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研究一直以来是跟着发达国家,产品和设备生产都与国外先进水平有很大的落差。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研究,注重产学研结合,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外高端研究人才;另一方面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掌握核心技术,并推动企业进行创新。对于中国想要长远发展新能源产业,解决能源问题,这是必须重视的。政府应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在办好科研创新机制、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做更多努力。
[1]石定环.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16).
[2]王飞.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研究评述.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10(06).
[3]史丹.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态势.人大建设.2010(04).
石油危机使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开始了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而汽车尾气导致的气候与环境问题也使新能源汽车备受关注,我国新能源汽车是在节能与减排的双重压力下发展起来的。中央及地方政府了一系列推动政策,各汽车企业也都紧随政策方向纷纷推出多款新能源车型,试点城市地方政府也相应出台了配套补贴政策。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在示范运行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开发关键零部件技术和构建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国外及国内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相比还相对落后,在发展进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能源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河北省汽车企业目前主要研发和生产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以及电池材料,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基础。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诸多问题阻碍其产业化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 自主创新水平低 河北省虽然有许多整车生产企业,但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较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全省只有长城汽车、保定长安客车开展了新能源汽车研发,而且处于起步阶段;动力电池企业多是加工制造,研发力量十分薄弱。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研发机构层次低、研发人才不足等方面则直接导致了较差的其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落后,一些尖端技术只能依靠从外部引进,从而加大了对国内外汽车生产大企业的技术依赖。
1.2 市场推广存在一定难度 由于河北省新能源汽车技术上的不成熟,目前无法进行批量生产,进而生产成本无法摊销,导致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比同类型传统汽车要高很多,即使消费者能够享受部分购车补贴,但相对偏高的购置成本还是给购车者带来了一定压力。产品本身的品质还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配套设施建设也还没有达到商用的程度,电池使用寿命短、更换成本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效果。尽管河北省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唐山等地区开展了商业化的示范运行,但示范范围有限。
1.3 产业化应用存在障碍 总体上看,河北省新能源汽车行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阻碍了其产业化应用的进程。长城、中兴和河北长安在国内也属知名企业,但与上汽、一汽等汽车生产集团相比,无论从企业规模还是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河北省从整车企业到动力电池、电机企业,尚未形成新能源汽车产品规模化生产。目前,河北省缺乏与国家规划衔接又符合省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录和实施政策等,缺乏充电站、加氢站和相应的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准入政策,都阻碍了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进程。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遵循技术发展的生命周期的规律,即研发、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应用,据此设计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2.1 新能源汽车技术获取路径 新能源汽车技术获取是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非盈利组织、大学等科研院所、中介等,这些主体获取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方式包括自主R&D、以技术研发合作为基础的R&D国际化、技术引进。推动汽车厂商、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等搭建良好的合作创新平台加快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对从事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技术攻关的相关企业给予所得税、营业税等减免优惠,并可对其研发费用给予增值税抵扣。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推广初期,河北省政府有必要设立政府新能源汽车研发与产业化推广专项基金,专门对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研制进行持续的投入,促进相关部门的“强一强”联合。此外,加强专业化基础人才的培养,为相关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进行相应的人才储备。
2.2 新能源汽车技术示范推广 新能源汽车技术示范推广是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政府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新能源汽车示范试点,加大新能源汽车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建立综合示范区,由相关政府部门牵头,制定每个示范区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加强示范区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政府应当给予相关综合示范区特殊的政策支持,如金融支持、补贴标准和补贴范围等。鼓励在城市公交、出租车和环卫等公共领域应用新能源汽车,积极发展替代燃料汽车。此外,河北省各地区也要开展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规划和建设,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城市相应专业系统规划中。
2.3 新能源汽车技术产业化应用 新能源汽车技术产业化应用是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由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比传统汽车高出很多,要实现产业化应用,需要度过艰难的市场导入阶段。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需要河北省政府在车辆购置、税费、上牌及政府采购政策等方面出台一些实质性的措施。河北省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以及其它相关产业需要走专业化分工和集群化发展的道路,通过协作攻克关键技术,进而逐步培育包括原材料、生产设备和配套设施在内的全套产业链,最终实现空间上的聚集。此外,河北省还要加强同京津地区汽车企业的联动合作,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内部网络联系,进而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生产,促进河北省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应用。
[1]程广宇.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2010(5).
[2]胡登峰,王丽萍.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体系建设[J].软科学,2010,24(2).
[3]阮娴静.新能源汽车技术综合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摘 要:新能源产业是近年来各国致力发展的新兴产业,由于其特殊的行业特性导致不能单纯通过市场的力量来进行资源的配置和调节,从技术研发到新能源生产全过程,需要国家财政在资金上进行再分配和调节。而其主要手段是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
新能源是指传统以外的其他的能源形式,是人们利用新的技术将某种资源转化为能源。随着人类对环境的要求以及传统能源的不断减少,因而新的能源开发成为世界各国的首要政务,很多国家提出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开发新能源的奖励措施,这给新能源的发展带来广大的空间。
最近几年,发达国家为了能争夺发展新兴产业的主动权,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其中美国政府为大力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财政补贴140亿美元,并采用减税,政府担保贷款等系列措施;而德国政府为支持电动汽车的研发,拨款5亿欧元作为其研发预算;法国政府更是成立“战略投资基金”,投入200亿欧元,大力支持汽车、航空、防务和能源方面的发展。由此可见,美欧这些发达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种政策充分展示了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
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抓住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2010年 9月 8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 号),这一决定提出了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规划部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先发制人,抢先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轨道。
新能源是介于公与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这种情况就不能只通过市场来分配和调节了,从开发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到生产这一整个过程,需要国家的财政进行资金的运转,具体特征如下:
新能源的生产可以节约资源,消费可以保护环境。传统能源的严重缺乏和消费时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气候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再依赖化石类能源发展的道路显然不容乐观。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影响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违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方针。
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使全人类广泛受益,这种受益区别于其他的物品,其他物品的受益是在能够依据法律对其权利完全拥有支配权。而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主体,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的对常规能源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这种受益,人们都在事实上可以共享。这说明新能源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同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的公共性特征尤为突出。
新能源的高成本性。因现有的技术有限,造成新能源生产花费大量的成本,使得不能通过市场来消化。新能源只有依赖新材料,新技术,才能大规模的发展并利用。这使得新能源的市场化和传统能源相比在价格上就失去了优势。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由于资源税和环境税的缺失,新能源发电的环境、资源的“外部收益”在新能源收益中不能得到充分体现,用现行的企业会计成本标准来衡量,显然不具备与传统能源竞争的能力。为此,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政府如果不能积极扶持,新能源很难实现产业化发展。在现阶段,把新能源定位为准公共产品,可以决定新能源的投资、运营和政府扶持模式,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给予更多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而且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评价标准,否则无从体现新能源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正是由于新能源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以及其生产过程中高成本性,导致了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市场生存能力及盈利能力不强,在其成长过程中,政府给予了相当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其中,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成为其盈利的主要手段。
由于新能源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之处,但由于其产品的准公共性,及其生产过程中的高成本性,决定了单纯通过试场机制,其很难得到发展壮大。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2)积极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配置和共享。
(1)推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新能源产业基地,打造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4)为新能源项目提供土地支持。(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1] 陈国欣,祝继高.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4.7
[2] 张雁翎,彭浩然.盈利预测误差的契约性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财经研究,2004.11
在比亚迪勾勒的新能源蓝图中,储能电站、太阳能核电站和新能源汽车是三个核心发展板块,比亚迪正准备大规模利用全球储能最大的金属“铁”和储量最大的非金属“硅”,实现人类战略的彻底改变。但在2009年以后,比亚迪正在为前几年的迅猛发展买单,太多的产业齐头并进,研发和经营精力的分散使得其在原本竞争激励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优势湮没,聚焦不明确,缺乏核心能力,难以实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突破。
比亚迪在进行销售生产时,忽略了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汽车保有量,在没有准确依据的情况下制定销售目标和生产数量,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对滞销车辆经销商也没有相应的补贴,在车辆滞销的情况下无利润或者负利润难以保证经销商的基本销售动力。
比亚迪长期采纳的人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用了中国的人口宏利优势,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仍然比资金成本低,使用半自动化的生产模式仍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间的差距难以弥补机器损耗和折旧的时候,比亚迪将面临更大的生产成本。
是否具有自主研发能力,成为比亚迪在未来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主要因素,其它的竞争者已经逐步在研发方面走向成熟,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如吉利和奇瑞都已经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发自己的特色产品。从近三年上市的新车型来看,比亚迪采取的依旧是换壳策略,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如汽车底盘发动机和变速箱等离地缺乏。在新能源的商业化时代,比亚迪在新能源技术上面是有优势的,但是还没有实现重大突破,自主研发能力仍需加强。
2010年年初,美国能源部已经为特斯拉的先进技术汽车制造项目拨款4.65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其工厂所在地也对电动汽车采取免征销售税的鼓励措施,并制定了 ZEV 汽车排放法案和碳排放交易机制,使其能够获得并出售大量结存的 ZEV 信用凭证!
1865年,动力电池与英国莲花汽车的合作使得特斯拉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推出高端豪华电动汽车,并通过名人效应快速达到量产;轻资产运营及“订单式生产和直销”的巧妙资本运作不仅解决了资本短缺问题,还稳固了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构建起电动汽车产业的系统性价值链,为其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考虑到公众对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行驶里程”及充电便捷性等方面的担忧,特斯拉为客户提供了长期的售后质量保障服务,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区实施 “以租代购”业务,这些创新的运营模式解决了客户的后顾之忧,大大提升了特斯拉电动汽车的推广速度。
要想走进国际市场,加强自身实力,优化产业结构,完备管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认为比亚迪应当对自己的产业模式和战略方向进行深化改革,聚焦汽车和电池领域,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首任,降低其他非必需产业的研发比例,促进以传统汽车和电池相结合发展的科研性突破。在这其中,具体的新能源发展方向以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主,以研究纯电式动力汽车为辅的发展战略。
在营销推广上,我们可以采用试驾推行模式,在现有的客户群体中,为他们提供免费试驾一定期限的商业模式。目前,应当将新能源汽车定位为高收入家庭的第二辆汽车,用于城市短途代步之用,这响应了我国绿色出行的号召。同时比亚迪可针对我国消费者对第二辆汽车的消费需求特点,开发新能源车型。在宣传推广中, 可以对目标客户群体采取定向营销战略,以提高营销效果,避免与传统汽车生产厂商和传统汽车车型进行直接竞争。
在现有的租赁商业模式上,大力发展购买群体,给予现有的租赁消费群体一定的购买优惠,将已经租赁的汽车折扣销售给租赁者。这不仅解决了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问题,也解决了消费者购买能力问题。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新能源汽车企业内部管理低下的背景下,结合“互联网+”,精简中间商,缩短消费者与开发商的距离,使开发商更有效率的挖掘消费者需求。在“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下,线下实体店更多的是充当体验店的角色,中间商也能更好的服务客户,提高客户的认可度和消费体验。
目前将新能源汽车定位为高收入家庭的第二辆汽车,市场弹性太小,一味的增大销售网络势必导致库存的增多,相应的经销商不得已只能纷纷退网。为解决此问题,我们认为应该让经销商根据月季度销量,滚动回报订单数量。在保证自身的资金流动正常水平的基础上,对经销商长期实行一定的补贴,确保经销商的基本销售动力,推行绿色企业战略,使环保意识融于企业的生产研发和业务策略中。另外应当提高企业在科技方面的形象,通过一系列的媒体营销和宣传,改变消费者以往对本国汽车厂商的低端印象。
借鉴特斯拉的商业模式,整合产品发展方向,重点优化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研究纯电式为辅,可以有效的整合资源,集中精力创新并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掌握核心电池技术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更加符合政府政策的扶持,同时也确定了自己的市场定位,找准了客户群体,便于营销推广。试驾模式的启动和第二汽车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可以使用户有更好的体验,开启新的营销模式,提升知名度与信任度。采用滚动回报订单数量的绿色管理模式,至于滞销车辆,在保证自身的资金正常流动水平的基础上,可长期对经销商实行一定的补贴,确保线下经销商的基本销售动力,推行绿色企业战略,使环保意识融于企业的生产研发和业务策略中,这不仅可以提高速度,而且也提升了企业文化。而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最大的竞争对手则来自于外的特斯拉,其以精湛技术的优势领先。转型后的低成本高质量以及政策的青睐和广阔的市场将占据更大的优势。总之,转型步入正轨将给新能源汽车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力。
[2]金永花.日本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策略对我国的借鉴[C].东北亚论坛,2012.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路,这是我国在全球金融危机 背景下继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提出,既是我国进一步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措施,更是着眼未来, 抢占科技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抉择。2010年2月 份,国家发改委牵头几大部委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际调研小组。2010年9月,国务院常 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务院关 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 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 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 产业的决定》确定的目标,到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 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 就业能力显著提高。鉴于节能与 新能源产业是当今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焦点产业,是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快速发展的产业,同 时也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良好经济效益、极强带动能力和能够引领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 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和后续推进行动当中,应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来抓。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开发及利用强度不断加大,能源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 受人关注。当今世界,能源供应及化石能源利用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政 治中的焦点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能源生产大国还是消费大国,均 在能源及其相关问题当中殚精竭虑,并力图在国际大博弈之中切实维护自身利益。
第一,节能与新能源发展受到全球关注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化石能源供应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 的无限性相矛盾,在可预见的未来,化石能源的枯竭将可能出现。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0 》显示[1],截至2009年底全球石油探明储量达13 331亿桶,其中包括处于积极开 发 阶段的加拿大油砂储量和由委内瑞拉政府上调的本国官方储量。以2009年的年开采速度计算 ,可开采45.7年。以同样的方式计算,现有天然气储量能满足62.8年的开采,而煤炭储量可 生产119年。尽管在科技进步的支撑下,化石能源探明储量和可开采年限仍有增长和延长的 空间,但人类正在走向化石能源枯竭却是不争的事实。另外,从化石能源生产与需求的区域 分布来看,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以石油为例,2009年,北美洲、中南美洲、欧洲及欧亚 大陆、中东、非洲、亚太地区石油生产量分别占全球的16.5%、8.9%、22.4%、30.3 %、1 2.0%、10.0%,而消费量分别占全球的26.4%、6.6%、23.5%、8.7%、3.7%、31. 1%。 中东、非洲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输出地,北美和亚太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地。这种不平衡性成为 国家间开展经济、政治外交的主要驱动力量之一,甚至成为国家间相互制约乃至局部战争的 诱发因素。对化石能源的节约利用和积极发展新能源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谋求可持续发展 、乃至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能与新能源受到全球关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气候变化日益显著,正在积极制定的 国际碳减排机制影响着绝大多数国家未来的发展空间。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 制度框架和规则体系正在加速形成,而且正朝着“目标量化、规则细化、约束硬化”的方向 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也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重大全球性问题中的焦点问题。2008年7月 在日本召开的八国峰会发表声明,八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负有领导责任,但实现长期减排 目标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八国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其他成员国共同努 力,实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2009年7月在意大利召开的八国峰会 再次提出了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减半的长期减排目标,并提出了以工业化前的水平为基 准,将全球温度的升幅控制在2℃以内。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量化 减排仍是焦点问题。展望2010年墨西哥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量化碳 减排机制将是会议的核心议题。尽管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 ,广大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减排温室气体的强制性国际法律义务,但在全球设定量化减排目标 面前,发展中国家本应获得的生存排放空间也将大幅降低,发达国家则必须进行大幅度地量 化减排。大力加强节能与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是绝大多数国家在气候变化博弈中 谋求经济社会利益和增强国际政治话语权的共同选择。
第三,在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做出了迅速、具体而又重要 的行动,并试图依靠新能源开发、提高能效等技术措施促进经济复苏并在未来全球经济竞争 中继续占据优势地位。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 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最近又两次提出美国科技的主攻方 向包括节能环保、智慧地球等;欧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将投资1 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 , 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提出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在2008年科学技 术相关预算中,仅单独列项的环境能源技术的开发费用就近100亿日元;俄罗斯提出开发纳 米和核能技术,并努力保持在航天领域的强国地位;等等。
第一,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大力推进煤炭等清洁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努力实现高碳 能源低碳化利用是降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和保护环境的迫切需求。新中国成 立以来,中国的能源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主要能源产品品种和产量大幅度增加,能源结构 不断优化,供应保障能力极大增强。但是,中国的能源结构中,以煤为主的基本状况并未改 变,在1978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碳所占比重为70.7%,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重为25.9%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为3.4%;在1990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为76 .2%,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重为18.7%,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为5.1%;在2000年一次 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为67.8%,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重为25.5%,新能源、可再生 能源所占比重为6.7%;在2008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为69%,石油和天然气 所占比重为22%,新 能源、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为9%,我国仍是世界上煤炭比重最高的国家。从未来看,受资源 赋存状况和产业结构影响,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也很难改变。另外, 作为化石能源中最典型的高碳能源,中国煤炭还具有高硫、高灰分特征,这不仅不利于温室 气体的排放控制,同时也给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带来了压力。
第二,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攀高不仅加大了中国经济运行的风险,同时也威胁到了国家安 全。近年来,由于石油需求增长速度远快于国内生产增长速度,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迅速攀 升,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1%。另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预测[2 ],如不加强勘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0%。目 前在世界石油格局和石油定价体系中,美国控制着60%以上的世界石油资源,并在冷战后牢 牢控制着世界石油价格一半以上的线]。我国作为一个石油贸易大国,则没 有属于自己的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从而参与国际油价的形成过程。多年来我国在国际石油定 价体系中一直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是国际石油价格的被动承受者。我 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等海湾和非洲地区。众所周知,海湾和非 洲地区 政局动荡,中国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次,马六甲海峡是中 国石油的生命线,谁控制了这个海峡,谁就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目前,马六甲海峡为新 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共管,但美国、日本,甚至印度都在试图控制这一重要海 上通道,中国在这一区域却并没有实质性的控制力。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石油消 耗量的大幅度增加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制造和散布“中国能源 ” ,如把中国看成是国际能源的“掠食者”,把中国因素看成是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 力等。通过控制石油来遏制中国发展的企图暗流涌动,中国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的压力不断加 大。
第三,中国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出了重大的自主减排承诺,在未来十年重 要发展战略机遇期我国必须把节能减排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快速的经 济发展和居于世界前列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使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舞台上的 主角,国际社会对中国在碳减排问题上的期望越来越高,不仅超过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所 应承担的国际责任,甚至超过了中国经济的承受能力。哥本哈根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从国情 和实际出发,做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自 主减排承诺,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然而,会议期间部分发达国家代表却不切实际地 要求中国把减排承诺提高到60%甚至承诺绝对减排,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完全置之度 外。事实上,即使是实现40%-45%承诺目标也并不容易,中国必须付出坚苦卓绝的努力。这 是因为,当前中国仍旧是一个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尚有1 479万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中 国的碳排放不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奢侈排放而是生存排放;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正日渐承 担“世界工厂”角色,来自发达国家的转移排放规模庞大且仍在增加;中国在减排援助方面 做出了让步,减排目标的实现将可能完全依靠自身的努力来实现。
第一,能源节约与新能源开发利用涉及各行各业、亿万家庭,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当今中国 对经济社会影响最广、对相关产业带动能力最强的产业。能源是经济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基础 。从工业产品制造,到交通运输,再到居家生活,无不与能源消耗息息相关。从近中期看, 由于我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很低,中西部很多地区的用能条件很差,还有近一千万人口没有 用上电,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重化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快 速发展,汽车和家用电器大量进入家庭,能源需求将继续保持稳步上升的势头。目前严峻的 能源供需形势再加上40%-45%的自主减排承诺,决定了今后十年内任何一个行业、几乎所有 的家庭都将或多或少地参与到节能与新能源的推广利用行动之中。从长期来看,节能与新能 源产业对经济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将更大、更强。此外,从目前所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 产业来看,也大都与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没有新能源技术做支撑, 电动汽车的应用无从谈起;没有以节能为前提,新材料的市场前景极为有限;没有节能与新 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的目标无法实现。反过来,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 发展也必将为节能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电动汽车本身就是节能与新能源技术 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毫不夸张地说,节能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对产业链上其他产业 和横向关联产业产生比较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显著的技术扩散和经济乘数效应使节能与新能 源 产业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增长点。
第二,我国目前能源总体利用效率明显偏低,节能产业的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 高企业生产效益的有力措施。我国从“九五”时期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截至到目 前 ,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依然普遍存在。我国单位GDP产品的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 的效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4]。单位产值的石油消耗量是日本的4.3倍、美国的 2. 4倍、韩国的1.5倍。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高耗能行业的 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 量的73%。在建筑耗能方面,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已占到全社会终端能耗的27.5%,我国 现有 城乡建筑面积达400多亿m3,95%左右是高耗能建筑,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 条 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5]。从交通耗能来看,我国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 ,比日本高20%。能源利用效率的明显偏低也意味着我国节能潜力巨大。从近中期来看,节 能行业无疑是具有良好市场前景,较高经济效益,能够大幅度拉动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的产 业 。大力发展节能产业,是我国进一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双重挑战的有力措施 ,也 是我国在挑战中把握发展机遇的主要着力点。
第三,中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蕴量丰富,核能具有较大利用潜力 ,新能源产业是支撑中国经济走向低碳、绿色和在未来国际竞争中抢占科技经济制高点的核 心力量。全国水能蕴藏量6.76亿kW,可能开发率达56%,年发电量可达2万亿kWh,但目前全 国水电装机仅1.7亿kW,水电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仅为7.4%。全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 加上 近岸海域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kW,但截至目前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仅为1 221万kW 。 我国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亿t标准煤,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 发展,潜力可达10亿t标准煤,但目前我国对生物质能的利用明显不足且仍以直接燃烧为主 。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2/3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2 200以上,目前对太阳能的 利 用远远不够。在核能方面,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但截至 目前,全国已投产的核电站装机容量仅885万kW,年发电量684亿kWh,仅为全国年耗电量的2 %[6]。从技术基础看,除极少数发达国家外,我国在新能源开发及利用方面与国 外差距并不大,有些领域甚至具有同发优势。当前,一场以低碳技术为中心的国际科技经济 竞争已悄然展开,低碳、绿色将是全球经济的基本走向。从长期来看,能够支撑低碳经济发 展的核心力量非新能源技术研发及大规模推广应用莫属。立足当前国内资源禀赋条件,面向 未来国际竞争需求,大力构建以新能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低碳技术体系,是我国抢占未来国 际科技经济制高点的核心力量。
新能源产业被确定为我国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产业竞争环境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企业数量的增多而日趋激烈,不断成熟的国内市场正推动着产业的发展。在新能源产业战略机遇期,不管是已经具备新能源产业基础还是即将进入新能源产业的地区,都面临着如何实现本地区产业持续升级以及经济跨越发展的问题。近日持续的雾霾进一步警示中国经济到了要加快转型的时候,经济发展不可只看眼前利益,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2013年1月10日开始,全国33个城市经检测显示空气严重污染,全国超过13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发生严重雾霾灾害天气,京津冀、河南、江苏等多个地区都大面积爆发雾霾天气,道路能见度不足2000米,个别区域甚至不足200米,多个地区的PM2.5监测数据爆表,甚至超过了最高污染指数500,首都北京更是首当其冲,PM2.5每立方米超过了900微克,达到中国有PM2.5检测数据以来最高记录。
多方研究已经证实,PM2.5是形成雾霾污染主要的原因。而构成北京等地PM2.5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扬尘、燃煤、二次硫酸盐和硝酸盐及机动车排放等,其中燃煤和机动车排放等是核心因素,此外还有本地工业、扬尘等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因素,也包括周边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叠加的因素。工业在为经济和社会提供原材料和产品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
PM2.5可直接吸入肺中,对人体伤害较大。有数据显示,肺癌发病率近20年增长高达8倍之多,已经正式替代心血管病成为第一大致死病因。PM2.5引起我国居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已是不争的事实。
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都非常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美国正在大力推动新能源战略,提出到2030年清洁能源达到30%的目标;欧盟宣布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绿色经济”,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20%的目标。目前,我国已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海洋工程列为“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可见,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各国摆脱传统能源掣肘、占领未来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对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抢抓世界新一轮能源革命先机、培育新的优势产业等具有战略性意义。
环保部近日的绿色GDP核算结果表明,从2004年到2009年,环境污染的代价已从5118亿元提高到9701亿元。这也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污染代价持续上升。大范围雾霾天气进一步预警,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已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了。中国应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入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提高天然气、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从短期来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改变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为汽车产业制定更严格的新标等措施,必然会使经济发展的速度受损。但从长远来看,将极大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能源发展正外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的正向外部性,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对环境具有友好性,而环境收益归于全社会;二是技术发展的正外部性,新能源技术使用的部分收益归全社会所有。坚持不断探讨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并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始终保持新能源的领先地位应当成为我国重要国策。正如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伦敦烟雾事件,直接促使了1956年英国洁净空气法案的通过,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的进程。但我们不应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改善空气质量非一日之功,转方式、调结构刻不容缓。
中国新能源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不论是政策环境,还是技术、市场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能源产业已经被确定为我国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技术的进步和企业数量的增多导致产业竞争环境日趋激烈,不断成熟的国内市场对产业发展的拉动力量日益加强。
从全球新能源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上看,当前全球新能源产业迅猛增长并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新能源产业主要分布于美国、欧盟、日本、巴西以及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新能源产业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中,美国在新能源领域开发相对较早,也是全球新能源产业技术最成熟的国家之一;欧洲是全球新能源市场集中地之一,也是新能源技术开发中心;日本新能源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各项新能源均呈现倍增趋势。在太阳能利用领域,目前日本除了拥有日立、东芝、三菱等核电设备制造大型企业外,世界上太阳能发电的专利也主要由日本厂家掌握――夏普、京瓷、松下和三菱,它们被称为日本光伏领域的四大骨干企业。
目前,我国国内规模化应用的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新能源的种类以及技术与应用发展趋势如表1所示。
在区域政策和资源的影响下,我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特征显现,依托区域产业政策、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集聚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西南、西北等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其中,长三角区域聚集了全国约1/3的新能源产能,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地;环渤海区域是我国新能源产业重要的研发和装备制造基地;西北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新能源项目建设基地;西南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硅材料基地和核电装备制造基地。
从创新能力上看,“十一五”期间,我国新能源产业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光伏电池制造、太阳能电池封装材料、风电装备制造、风电零部件制造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制造技术,中国新能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我国风电专利申请在“十一五”期间达到高峰,专利申请数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00%。2005年风电领域申请专利402件,同比增长151%,2006年申请专利610件,同比增长152%,2007年申请专利625件,同比增长103%。
截至2012年,我国核电在建机组同比增长175.3%,共有30台,容量32.73GW,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同比增长39.8%,增加到63GW,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201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较2011年增长42.9%,达到30GW。
从我国新能源产业体系上看,不健全的因素偏多,凸显产业过剩与不足并存的困境。近年来,全球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光伏和风电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我国光伏产业面临严峻形势,既有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的影响,也与国内政策不配套导致的需求不足直接相关。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光伏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急剧下降。2012年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下降,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2012年10月,美国开始对我国太阳能电池征收14.78%~15.97%的反补贴税和18.32%~249.96%的反倾销税;作为全球光伏产业最大市场的欧盟方面也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双反”调查。欧美的“双反”重创了中国的光伏企业,加速了中、美、欧互补的产业链条断裂,使得国内光伏产业利润大幅下滑、经营困难,很多中小型光伏企业停产,而行业龙头如尚德、赛维等上市企业也濒临破产。2012年,我国光伏企业的开工率不到70%。在这种形势下,政府频出救市政策。中央财政共拨付资金130亿元,支持启动光伏发电国内应用的总规模达到5.2GW;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免费并网措施、公布金太阳项目目录,旨在扩大国内光伏应用市场,支持光伏企业发展。而对于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国内已经有80多家企业参与风电投资,各类大小风电设备制造商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但由于国内核心技术的缺失,以及风电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的不完善,导致风电设备质量存在隐患。风电零部件供应依然是限制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新能源产业运营体系不健全,导致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背离,截至2009年底,风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2%左右,而发电量占比不足1%。由于产业体系不健全,新能源产业在发展中同时出现产能过剩和不足的困境。核心技术空心化的问题,在我国新能源产能的快速膨胀中,也正越来越突出。风电制造领域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自主研发企业数量和投入少,大多走的是引进路线,既有的成果实际推广应用成效甚微。除太阳能、风能外,生物质能源也被寄予厚望,尤其是生物质液体燃料,却也面临着原料收集、核心技术缺失和市场销售等难题。
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对项目审批、专项资金安排、价格机制等统一的协调机制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在中央和地方政府补贴狂潮下,吸引了不少短期投资者,各类新能源企业泥沙俱下,不少补贴企业不能满足产业发展要求,成为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绊脚石。另外,由于新能源和传统能源间的矛盾和利益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导致一些政策执行不到位。我国没有真正地建立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体制和机制,重大制度的设计不完善加之市场消纳问题,也使得风电难以更好地发展,在吉林、内蒙古等地有30%~40%的风电因为不能联网而被放弃掉。
在一系列成就背后,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非常突出。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天然气、水电、风电、核电4种能源加在一起,仅占全部能源消费比重的14.5%。这说明我国未来能源产业需要的不仅是产量的增长更是制度的改革,是能源体制的革命性变化。另外,我国的新能源市场多集中在海外,产业的外向型特征比较明显,目前国内新能源市场成熟度较低,还缺乏广泛的社会认同和完善的市场环境。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新兴产业的成长是一国社会和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而各个国家对于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侧重各有不同。英国、美国和欧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发展低碳产业为主,英国同时关注数字产业,日本侧重能源和环境产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中国则将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通信七大产业列为重点扶持对象。
然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但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我们应该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和未来的重要意义有客观的认识,有正确的判断,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在经过全球气候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石油地缘政治、欧美征收碳关税以及对华光伏“双反”调查、日本核泄漏事故、国内油荒电荒等一系列事件后,我国围绕能源如何发展已积累了充分的经验,并充分认识到能源产业的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作用重大,现在已经显示出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中国政府将持续出台支持鼓励和优惠补贴政策,推动新兴产业需求爆发性增长。新能源企业发展新能源产业既要信心百倍,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推动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而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努力构建制度,更需要产业界从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突破。如果在能源转型上的努力不够,中国的能源技术、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间将会有更大的差距,因此能源产业要有忧患意识。同时,鼓励能源技术发展需要相关政策支持,这对相关管理部门来说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十二五”时期,中国新能源要在规模和基本产业链条形成的基础上,实现质量上的飞跃,建立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当下,我们尤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加快我国应用新能源的步伐。在技术层面,主要依靠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确保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要代表的新能源电力实现全部上网;在政策层面,相关的配套政策和规划也要紧跟产业发展的步伐。
治理雾霾污染将是促进汽车产业技术革新、带动汽车产业升级的又一次机会,将给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的发展带来机遇。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同时也与广大民营企业家勇于探索、努力创新的奉献精神是分不开的。2012年2月1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相信未来,新能源领域中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加宽广。而对从事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产业的企业来说,如何抓住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中蕴藏着的巨大的发展机遇,仍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1] 施卫娟、李福保:云南省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J].新财经(理论版),2011(8).
[2] 张志刚:企业产业联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决策咨询,2011(1).
[3] 司凯、张琪:以新能源产业发展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2(36).
[4] 王利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1).
[5] 郑江淮: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概念、可能的市场失灵与发展定位[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0(4).
[6] 姜大鹏、顾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7).
[7] 马武松: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加紧布局[J].中国科技产业,2010(5).
随着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汽车作为石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户,需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更是将其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陆续出台了各种扶持培育政策,为新能源汽车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面对诸多利好机遇,加快我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区瞄准武汉汽车产业协作配套,引进了一批汽车零配件品牌企业,但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直没有大的突破。一是新能源汽车企业一枝独秀。目前我区仅有2012年引进的湖北剑桥新能源车业有限公司一家纯电动汽车生产企业,计划总投资3亿元,占地300亩,设计年产续航里程100-150公里新能源汽车2万辆,第一期已投资1.5亿元,征地120亩,建成三栋2.5万平方米生产车间,于2013年8月投产,累计生产销售低速新能源汽车1000余台。二是政策瓶颈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由于过去国家没有出台统一的新能源汽车生产技术标准,新能源汽车企业生产的低速电动车无法挂牌、上路,进入市场销售,各地为促进本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地方管理办法,例如合肥、开封、襄阳、十堰、恩施等全国30多个地市州明确,对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0万元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由经信部门备案认定,质检部门检测,公安交管部门对备案企业生产检测合格的新能源汽车发放地方牌照,这些地方政策的出台,填补了国家政策空窗期,顺应了市场需求,推动了当地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而我市一直未制定新能源汽车发放地方牌照等相关支持政策,湖北剑桥新能源车业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无法在本地销售,只能舍近求远到襄阳、十堰、河南、湖南等有市场准入政策地区销售,销售成本高、数量少,远远达不到企业设计产能,企业发展步履维艰。三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不足。目前,我区引进了饰而杰汽车制品、华楷汽车零配件、香港精美集团、万事达汽车胶带等一批汽车零配件企业,产品涵盖汽车传动系统、车灯、内饰件、胶带等4大产品体系,可生产塑料饰件200万套、套字牌6000万个、标牌6000万个、线万个,但大多生产普通汽车装饰件,与剑桥新能源车业不配套,产品上下游关联性不强。
(一)生产技术日趋成熟。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主要包括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整车控制器技术。在动力电池方面,我国是仅次于日本、韩国的全球第三大锂电池生产国,产业链基础好、生产工艺成熟,在安全性、循环寿命等关键指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电池成本也逐步降低,具备产业化发展能力;另外在车用驱动电机和控制技术方面,我国机电产业规模位居全球首位,在驱动电机和控制器生产领域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其动力性、经济性、行驶里程等方面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从国际看。201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含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总销量达到54.9万辆,在2014年31.7万辆的基础上,同比大幅攀升72.8%。2016年1-5月销售23.4万辆,同比增长将近70%,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估算超过了130万辆,新能源汽车进入规模产业化发展阶段,各国纷纷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从国内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据中汽协会统计,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售33.11万辆,同比增长3.4倍。2016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车销量为17万辆,同比增长高达126.9%。在销售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国内外资源开始加速整合,腾讯、百度、乐视、阿里巴巴等国内互联网巨头纷纷宣布跨界新能源汽车领域,北汽、长安、乐视等国内企业开始走出国门,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发展新能源汽车。
(三)支持政策力度空前。“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国家对绿色环保产业更加重视,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针对其推广应用,分别从公共领域到私人领域,提出了多样化的财税和非财税类激励措施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发展。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至2020年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电动汽车产销量超过500万辆,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产业发展目标,将形成10万亿元的市场容量,必将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我省在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分别从加大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扩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领域、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加快充电设施建设、加强新能源汽车管理等方面,制定了本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区域性政策,将有效助推新能源汽车成功导入市场。
(四)市场应用优势明显。新能源低速电动汽车具有安全、环保、经济、舒适等优点,是自行车、摩托车、电动摩托车的升级产品,可实现零排放、无污染,加快人们实现绿色低碳出行、安全舒适出行和经济智慧出行的目标,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我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要求。据测算,新能源低速电动汽车每辆价格为3-5万元,每公里用电成本仅0.05-0.08元,是汽油车使用成本的五分之一,符合中国当前广大居民消费水平,是促进居民实现交通工具升级的首选。
(五)我区具备一定优势。我区地处湖北汽车工业走廊重要节点城市,孝感市和我区汽车零配件企业较多,具有与新能源汽车配套的潜力;在“十三五”期间,我区把汽配机电产业作为三大百亿产业之一重点培育,在产业基金、金融要素等方面优先支持保障;我区剑桥新能源汽车公司投资规模较大,具备新能源汽车整车组装生产能力,有稳定的合作配套企业和一定的销售市场。与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业学院进行合作,拥有先进的技术支撑,这些都为我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和潜力优势。
(一)明确目标,做好规划引。当前,我区“一纸独大”的产业格局没有根本转变,我们要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补足产业链条,培育汽配机电百亿产业集群。借鉴武汉、襄阳、十堰等地区经验做法,按照“调整结构、技术创新、聚集产业、整合资源”的原则,研究制定我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在发展思路上。抢抓新能源汽车发展黄金机遇期,以加强政策扶持、提供平台服务为抓手,加强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优化升级,着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整车制造项目,推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本地化生产,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努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在发展目标上。力争5年内,全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产值过50亿元,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达到2家以上,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总量达到5万辆,其中低速新能源汽车3万辆,高速新能源汽车2万辆;汽车零配件企业
(二)突破瓶颈,做优政策扶。一是出台新能源汽车地方牌照管理办法。参照外地经验,制定低速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车辆使用运营、保险等环节管理措施,对以锂、铅酸电池等为纯动力,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标准的乘用、公交等四轮车辆,在驾驶人员取得相应的机动车驾驶证和地方车牌后,准许在一级及以下公路和城市、景区、社区、厂区、乡村等道路上行驶,彻底解决市场准入“拦路虎”。对新能源汽车开设、年检“绿色通道”,优先办理车辆登记、年检等业务,鼓励市民购买新能源汽车。二是加快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和专业化的公司投入,在市内火车站、高铁站、轻轨站、汽车站、停车场、大型社区和公共场所配建充电站、充电桩,提升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三是强化金融扶持。设立政府专项基金,重点扶持新能源汽车企业,支持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发等项目实施;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